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从“世界认识中国”到“中国影响世界”
第31版:中国人的奥运记忆 2021-08-02
申奥往事

从“世界认识中国”到“中国影响世界”

菲尼克斯

2001年7月13日,北京中华世纪坛,群众庆祝北京申奥成功。

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

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代表团在获胜后欢呼雀跃。

明年6月,国家速滑馆将实现完工。届时,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图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效果图。

撰稿|菲尼克斯

30多年里,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舞台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自信。通过中国的申奥,世界已经更全面立体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已深刻长远地改变了世界。

从1991年到2015年,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国申办奥运的历史,也是国家、民族发展和崛起的历史。30多年里,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舞台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自信。通过中国的申奥,世界已经更全面立体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已深刻长远地改变了世界。

从“亚洲雄风”到折戟蒙特卡洛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韦唯与刘欢合唱的这首《亚洲雄风》的旋律,把人们带回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流金岁月。

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0年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冬奥会,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15块金牌。那时,全国公众对体育的热情之火已被点燃。于是,北京开始筹办亚运会。原本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方是日本广岛。中国当时想利用亚运会这个民间的主场外交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让世界认识中国,于是与广岛协商得到了主办权。

1990年7月的一天,邓小平在国家体委和北京市领导的陪同下考察亚运会的准备工作。他对相关工程建设很满意,高兴地说:“我看这些工程建设都挺好,办个奥运会也差不多了。”接着,他又问:“你们敢不敢申办一次奥运会?”当时没有人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当年9月,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赢得不少国际赞誉。这之后国家体委和北京市立即投入到研究和落实申办奥运会的工作中。中国奥委会原副主席、秘书长、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简称“北京奥申委”)秘书长魏纪中回忆:当时他们形成了关于举办奥运的各方面初步需求清单,呈给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北京市各有关部门,征求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最为集中的两点反馈是:第一,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行;第二,大家都愿为此给予应有的支持和贡献。

于是,中国决定正式申办奥运会,这是对小平同志之问的回答:我们敢申办奥运会!

1991年5月,北京奥申委挂牌成立,申奥工作从当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当时中国申奥的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和“给北京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和举办北京亚运会的初衷一样,当时北京申奥之所以非常强调“开放”,就是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把中国刚刚推行不久的改革开放的新面貌新成果展现给全世界。

然而,当时中国申奥面对的实际困难超出所有国人的想象。30年前的国际社会,西方对中国的成见很深,他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申奥是一个“政治事件”。美国国会甚至通过决议表示反对中国申奥。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一致反对中国申奥;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支持中国,但他们的声音没法被世界听到。

西方媒体抛出“人权”“动物保护”“环境”等各种问题来刁难中国。甚至到了1993年9月,各国申奥代表团抵达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会场摩纳哥蒙特卡洛之时,西方媒体还炮制出一个“大新闻”,宣称“中国要抵制亚特兰大奥运会”。他们说北京在打政治牌,想用抵制来“讹诈”国际奥委会以取得举办权。

此事影响很大,连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都询问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何振梁到底有无此事。在得到何振梁斩钉截铁的否定回答后,萨马兰奇立即安排他在当天国际奥委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话。何振梁对数百位记者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目的,是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贡献,促进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与世界和平。不论表决的结果如何,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做贡献的立场将始终不渝。”

1993年9月24日,在国际奥委会投票中,前三轮领先的北京在最后一轮以43:45两票之差的微弱差距落选。

结果出来后,魏纪中“欲哭无泪”。他后来坦言:“我们第一次申奥把自己估计过高了。”

的确,在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中国代表团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没有意识到国际社会关心的很多问题,比如交通、通信、环保;宣传手法也失于陈旧,只体现了北京历史悠久的一面,没有体现出作为国际大都市必备的现代文明气息。

蒙特卡洛投票的次日清晨,有人在北京头班地铁车厢门口贴上了标语:“申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二次申奥:水到渠成众望所归

首次申奥的失败无疑伤了国人的心。但“痛定思痛”,许多人也从中做了深刻的反思,找出我们的不足,默默努力追赶。

当年25岁、已经因主持《正大综艺》而出名的杨澜收到北京奥申委的邀请去了蒙特卡洛。如果当时申奥成功,她将在当地主持答谢宴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蒙特卡洛这次申奥对于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知识和视野的狭隘和浅薄。这对一个年轻人是非常好的事,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非常不足的,没有什么可感到沾沾自喜的,这一点对我的人生很重要。”杨澜的想法代表了当时很多中国人的想法。“要去认识世界,主动与世界沟通,这对我们自身有利,对世界了解中国有利。”抱着这样的念头,杨澜不久后离开央视,留学美国。

1998年,中国再次申奥被提上议程。中央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势头和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威望提高的情况,支持中国奥委会再次申办奥运会。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消息传出,在国内外得到了热烈响应。“与第一次申办时的情形相比,这次的响应更加充满信心,国际舆论也普遍认为北京确实具备了成熟条件。”魏纪中在回忆文章中表示。

这种成熟,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也能体现出来。

2001年春节前夕,杨澜再次接到了北京奥申委的邀请,后者希望她出任奥运形象大使,为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做文化陈述。虽然此时女儿还在哺乳期,但杨澜立即给孩子断奶,再次上阵。这一次,她感受到了许多与8年前明显的不同。

她首先感到更多人可以用多种语言来表达了。第一次只有一些体育部门的官员可以这样表达,而第二次申奥时从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到各个部门的官员都开始说英语了。“这说明了我们向世界学习、沟通的一种态度。英文不好也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态度要诚恳”。

8年前,杨澜看到去蒙特卡洛的中国官员都十分谨慎和紧张;当其他申办国家的世界级体育明星纷纷出现在蒙特卡洛的公共场所为自己国家助威时,中国随团的十几位世界冠军却在下榻的饭店里待命。

而8年后,她发现无论是申奥班子还是市民,大家都有了沉淀,心态更加沉稳。在去投票城市陈述之前,让杨澜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市市长还有很多官员排练时都会到,而且非常虚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我们跟刘淇市长说,您这段发音还不对,他就马上在小本子上记下来。这种工作的气氛、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发生的变化。”

在杨澜看来,第一次申奥就像“茶壶里煮饺子”,而第二次时“我们有这种表达能力了,无论是语言上,还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都是如此。”代表团启程时,很多留在北京的奥申委同事对杨澜他们说:“如果没有申办成功,谁也别哭啊!笑回来,我们经得起了。”

魏纪中在国际奥林匹克社会中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在第二次申奥过程中,他经常碰到第一次申奥时跟他争论过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他发现,他们的思想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咄咄逼人了。除此之外,西方主流媒体记者也不再像第一次那样老给中国提一些刁难的问题,这一次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中国如何使北京奥运会办得更好。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这次,飞往莫斯科住进国际奥委会总部酒店的魏纪中没有去找任何人,也不再去求他们给中国投票。他就坐在酒店的大堂喝咖啡,观察形势。结果,很多人主动来找他聊天。有几位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异口同声地说:“北京这次准没问题,别忘了请我们吃饭呀!”上次申办时明确没投北京票的几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说:“嘿,魏,你记得吗,上次申办时我告诉你,北京等一等会办得更好。今天我看你们条件具备了!”

“他们讲话跟以前的语调完全不一样了,已经不说‘我支持你们’这种话了,而是给我提各种如何能把奥运会办得更好的建议。”魏纪中总共接触了四五十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这基本上达到全体委员的半数,他感到北京这次拿到奥运主办权是众望所归。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出“北京”时,全中国沸腾了。魏纪中在电视上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群众自发的庆祝活动,特别感动。他说,第一次申办时,我们组织了3500人在人民大会堂等待,想着一旦成功就出来庆祝;但这一次是没有安排的,完全是群众自发的。

“当时有人问我是什么感觉,我说:世界上没有比看到人民发自内心的高兴更让人开心的事了。我们干什么事都是要看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现在百姓这么高兴,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值了,我们这件事情是办对了。”

申办冬奥会:中国改变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更贡献给了人类一届无与伦比的精彩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传遍全球。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投票决定:北京成为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城市。由此,北京成为全球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奥组委原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北京能够拿到冬奥会的主办权,首先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从1993年到2015年的2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

不仅在经济上完全有能力承办冬奥会,北京的城市综合保障能力也令人信服。

北京经过了2008年奥运会的洗礼,水、电、气、热、路、通信等条件都很完备。举办冬奥会在北京需要12个场馆,只有国家速滑馆是完全新建的,其他的都是用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设施进行改造或临建,这也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的改革宗旨和要求。

在申办冬奥会时,中国在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中,不仅已举办过奥运会,还举办过大运会、青奥会等。从办赛能力看,北京具有连续性优势,大量的办赛人才和经验都延续下来,这也十分重要。

中国申办冬奥,提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对国际奥委会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这种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力、影响力是其他申办城市完全不具备的。

北京奥运会给国际社会一个很好的印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守信重诺,我们答应的事情,就千方百计地办好。“这一次申办冬奥会,北京市不是没有困难,也不是没有问题。”蒋效愚说:例如,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有时还不够好,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1998年北京蓝天数全年才100天;到2008年我们兑现了承诺,蓝天数达到了274天;现在,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对中国来说,申办冬奥会是势在必得;对国际奥委会来说,让北京办冬奥会是更踏实更放心。

至今为止的事实也证明了以上这些。在北京冬奥会筹备过程中,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突然袭来,但没有阻止中国人筹办冬奥的脚步。2021年7月21日,北京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表示:将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杨澜没有想到,她会第三次与中国申奥结缘。在吉隆坡,她又成为中国申奥的陈述人。14年前在莫斯科,她用的是英语;这一次,她的陈述语言已经是国际奥委会的第一官方语言法语。

“这十几年来,我们对申奥的心态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杨澜感慨,“2001年我们申奥时,是想邀请世界来认识真实的中国;而到了2015年,我们的理念变为在思考:我们能为世界做些什么,我们能为推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做些什么。中国又站在了一个历史性机遇的面前,那就是:影响世界、改变世界。”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