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杨一凡
来自东华大学超级组的袁潇这学期刚开始攻读本校的研究生,不出意外,从大一时期便开始为球队效力的他,还能有两年多的时间在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的赛场上和熟悉的队友们并肩战斗。提起袁潇,东华校园组带队教练徐强强赞不绝口,“他是我们超级组的绝对主力,现在也在作为绝对主力代表上海市大学生打全国学生运动会。”
袁潇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体育之家,父亲以前是踢足球的,母亲曾从事田径项目。四年级的时候,因为觉得踢球开心,袁潇转入了上海传统足球学校平四小学。与其他超级组的球员相比,袁潇接触足球的时间算晚了些,但在努力地紧追猛赶后,他已然比不少早于他开始踢球的同龄人更加优秀。
2015年,出于对校队深厚底蕴的向往,袁潇考入了东华大学,在正式入学前便跟着队友们一起训练,这样的刻苦奋进使得他在代表东华大学出战的第一场比赛中就表现惊艳。在那场对阵同济大学的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超级组的比赛中,第62分钟替补登场的袁潇凭借一传一射帮助球队逆转战胜同济,成为了当时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奇兵”。在2017年的联赛中,袁潇的一记凌空抽射让他收获了当届比赛的“最佳进球”荣誉。今年,袁潇还在开学前代表上海参加了明年全国学生运动会大学组男足比赛的预赛,4场比赛打入3粒进球,帮助上海队顺利晋级。
“我大一进来踢的前锋,大二球队缺人我就踢中卫,到大三我又去踢前锋了。大四的时候教练说好像中场缺点人,看我前腰跟后腰也可以踢一踢,就又给我换位置了。过去四年,我每年踢的位置都在变。只要球队需要,我可以胜任任何位置。”袁潇说着说着笑了,“我本科毕业的时候跟教练说,到时候不管哪个位置缺人了我都可以去顶一顶。”
保研之后,袁潇迎来了一个两个多月的长假,这也是他上大学以来最长的一个假期,“简直‘报复性’玩耍,到处玩。”他半开玩笑,“四年,总算熬出头了。”此前,由于总是忙着训练和比赛,袁潇从来没能拥有过一个完整的暑假,“我去过的地方很多,但是旅游的很少,基本都是到一个地方统一管理进行比赛,比赛结束就回去。”如今,虽然繁忙的研究生学业令袁潇不得不把大多数精力都贡献给了学习,平时的训练他也没时间再像本科时参加得那么多,但他依然会跟随球队参加大学生足球联盟的比赛。在袁潇看来,这些年比赛中最大的收获是友谊,“现在基本每所学校都有认识的,大家都很熟悉。”
“我觉得这个比赛办得越来越好了。”袁潇说,从2015年至今,他明显感受到不论是参赛球队还是参赛氛围都在逐年提高,“原来比赛录像都得自己拍,现在每场比赛都有专业的人来做这个,还有公众号会专门推出球员的个人采访和个人集锦,每年的年终盛典也很有意义。”他感慨不已,如今校园组的比赛分了几个赛区举办,避免了球员的舟车劳顿,超级组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鼓励更多高水平运动员进入校园踢比赛,这些进步都推动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学校加入进来,能有更多球队参与超级组的比赛。”袁潇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