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非长期规划要遵循市场规则
第A04版:重磅 2020-05-11
成·语1

非长期规划要遵循市场规则

——成耀东谈论“国青踢中乙” 徐杨一凡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徐杨一凡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赛季中国各级联赛的重启时间迟迟难定,不论赛程还是参赛球队都无法明确,今年的联赛究竟何时打、怎么打、谁来打,每一个问题到现在都无人敢打包票。在此背景之下,关于中超预备队和国青组队参加中乙联赛的提议再次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支持和反对的声浪不相上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参加中乙联赛对这支国青来讲肯定是有帮助的,但从体系上来讲,这并非一条长期的路。”基于对国青本身和中国足球大环境的了解,成耀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始终觉得现阶段国青组队参加中乙联赛是利大于弊的。国字号球队打职业联赛的提议,在中国足坛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8年便曾有男足国家集训队参加中超联赛的提案出现,但最终为了保持联赛规模和赛制的稳定,中国足协没有对上个赛季的中超联赛做出大范围的调整。

事实上,国足参加中超和国青出战中乙,并不能同日而语,前者一会严重影响联赛秩序,二不见得对球员能力带来多大的提升,后者则反之。“这支国青队伍的水平比较低,我们同年龄段踢球的人不多,又没有太好的平台,U19联赛水平跟不上,他们放在自己俱乐部打不上正式比赛,锻炼价值不大,那还想在四年后的奥运会上出成绩,该怎么办?”成耀东坦言,自己支持国青打中乙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球队能得到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四年后的奥运会中取得突破。“我们首先要早一点集中队伍,把同年龄段相应来说比较好的球员集中起来,提前进行训练和比赛。问题是,想要让球员得到更好的锻炼,只能想办法让他们和高水平的队伍交手。”成耀东解释道,“问题是,这个年龄段本来比赛就不多,水平不尽如人意,我们只能找寻其他的目标,比如带领他们参加成年队的比赛。”

为什么选择中乙?原因并不复杂,当然也经过了一些思考。“最先想到的是中冠,毕竟是最低级别的成年队比赛,但它是业余联赛,水平有限,也并非主客场赛制,不适合国青队参加。再看中乙,参赛的都是成年队员,其中很多甚至还是中超退下来的经验丰富的老球员,水平相对不错,可以尝试。”由此看来,倘若中超预备队参加中乙联赛的提议也能最终实现,那又将一定程度提升国青参赛的锻炼价值。另一方面,中乙联赛的市场化水平不是很高,国青的半路插队似乎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冲击,“我们国字号踢联赛的行为也是需要符合市场的。人家都是从下面打上来的,那么我们作为临时的队伍,如何将对联赛的影响减到最小,又最大程度达到锻炼队伍的目的,这都是需要去考虑的。”

成耀东明白,国青队一旦真的参加中乙联赛,势必会对联赛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但即便是中乙这样关注度不高的联赛,成耀东依然希望能尽可能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细致的规则设置,将动荡降到最低。此前,有消息称国青或许会借壳河北精英参加新赛季的中乙联赛,但目前看来,这一传闻成真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不以升级为目的的国青而言,直接以国字号的名义参加联赛反而更加有益,至少不会令规则和秩序变得暧昧不清。“规则一定要设计好。我们既要和足协商量,也要和俱乐部进行沟通。” 成耀东解释道,“人是灵活的,规则是可以调整的,方向要先一致了,其他的可以再谈。”

诸如选人标准和升降级等外界的疑虑,成耀东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名额上可以稍微宽松一点,目的是让国青队、球员和俱乐部三方的利益都能更大化,可以在更好的平台得到锻炼的球员,自然还是希望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不会勉强。毕竟国青队不是为了联赛名次,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奥运㈠会预选赛。”

参考“全运金牌”模式 未来要靠青少年联赛

以中乙赛场为平台锻炼年轻球员的事,成耀东并不陌生。九年前,他曾带领上海1993年龄段的全运会适龄球员组成中邦队参加两年的中乙联赛,当时有关方面并未对球队的成绩作出要求,目的就是让中邦承担全运会球队的锻炼工作。

那两个赛季,成耀东率领着一批不满18岁的年轻球员在多数为成年队的中乙赛场上获得了南区第五名的成绩。一年后的辽宁全运会赛场,同样的一批球员在成耀东的带领下卫冕了U20男足冠军。更早的崇明一期1989-1990届组成的上海东亚,同样早早踢上了职业联赛。后来的多次采访过程中,武磊、吕文君他们在谈及当年岁月时,无不将“比赛机会多”挂在嘴边。

全运会上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成耀东支持国青队参加中乙联赛的底气,而诸如日本U22选拔队参加J3联赛,以及部分国家青少年国字号队伍“俱乐部化”的案例,似乎也都在佐证这一提议的可操作性。“可能你现在水平低,打中乙比赛会输,但现在不怕输,先在这个平台上锻炼两三年,可能两年以后成绩就到了能冲上中甲的水准了,那么下一届奥运会才有希望。”

当然,就像成耀东自己所说的那样,国青组队参加中乙只不过是个短期的选择,并不能成为固定的发展模式。从长期来看,青少年比赛的场次、水平和参赛人数等因素才是保证青少年国字号球队成绩提升的重中之重,“等以后青少年比赛的水平变得很高,那我们也就没必要组队参加职业比赛了。”至少从现阶段来看,国青参加中乙确实是一个相对可行的锻炼方式,但这一方案究竟能否实施、如何实施,以及谁来统帅,目前暂时还未最终确定,一切有待官方确认。

十年内有突破“10后”已有佼佼者

虽然各级国家队的成绩时常不尽如人意,但长期致力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成耀东已经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基层足球正在加快前进的步伐。

成耀东举了一个他亲眼所见的例子:2015年以前踢球的小孩,起始年龄大多在八九岁左右,但如今球场上追着球跑的孩子很多都是六七岁的年纪,数量几乎接近国外,其中不少还踢得很好。“不要小看这两三年的时间,其实差别很大。”成耀东解释道,“为什么说中国的小球员基本功比国外的小球员差,可能国外的小球员5岁就开始踢球了,但中国的孩子从8岁才接触足球,这一下子就比别人少踢三年,再加上国内的训练水平不及国外,以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好在近些年,校园足球的大力推广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足球的魅力,培训机构、球场等软硬件设施的增加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踢球的客观条件,赞成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家长同样呈增长趋势,各种因素叠加到一起,便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日渐向好的足球环境。

“去年我看了很多2010年和2011年出生的小球员,他们之中有很多让我眼前一亮。”成耀东感慨道,“前几天网上也有个视频很火,一个6岁的小球员球踢得很好,身上有梅西和C罗的影子,可能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小球员。只要我们平台搭建好了,以后中国足球肯定会越来越好。”问题是,这样的进步还要多久才能体现呢?成耀东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五到十年以后,我们的步子会更快一点,到时候这样的进步就会体现在国家队的成绩上。”不过,光有一大批踢球的孩子还不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如何能让那些有能力的孩子在足球道路上坚持下来,又是摆在相关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现有的校园足球模式不足以承担这一重任,相关方面在体教结合的道路上还需要实现新的突破。

在念书和踢球两条路间犹豫不决的家庭,成耀东遇到过很多。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是第一道关,很多家长会从这一阶段开始考虑孩子的升学问题,毕竟在大多数中国家长眼中,足球称不上一个好的人生选择,能踢上顶级联赛的年轻人到底还是少数。“到了初中升高中的阶段,球队也会开始为小球员提供参考意见,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基本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以后适不适合走职业道路。”成耀东说,“最后留下来的孩子,我们也会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读书的条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