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平想为上海男篮找到更多“千里马”
上海男篮U19获得全国(U19)青年联赛冠军
在卸任上海男篮主教练一职之后,李秋平已经许久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直到上海久事U19男篮在四川宜宾捧起全国(U19)青年联赛冠军奖杯,人们才在场边发现了他的身影。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薛思佳
青年比赛少得可怜,打算请退役球员来任教
东方体育:青年队与一线队球员之间存在最大的差距是哪方面?
李秋平:主要是经验不足。我们现在的全国青年比赛,一年只有差不多30场。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比赛是少之又少,像我们这次夺冠只打了七场球,这是远远不够的,等到他们上到一线队,都不知道怎么在场上去处理球。另一方面,是需要去适应高强度和高对抗,像李添荣,作为这次的最有价值球员,他的身体素质在这个年龄段是很出众的,但到了一线队,他的身体优势在CBA联赛中就不复存在了,甚至存在一定的差距。他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刻苦去提高,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在职业赛场上立足。
东方体育:为了给队伍更多的锻炼机会,是否会考虑进行中短期的海外拉练?
李秋平:如果有特别好的球员,我们会放到海外联赛进行一到两年的锻炼。另外,我们正在考虑在长三角地区搞一个小联赛,让年轻球员多打一些比赛。如果只是闷头训练,没有比赛,都是纸上谈兵,一点效果都没有。我们需要通过比赛去发现和寻找问题,去检验训练的效果,让队员知道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只有这样我们在训练中才知道如何去抓重点。
东方体育:青训作为一项长期投资,是否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才能见效?
李秋平:青训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工作累,时间长,见效慢。像我们最小一批队员是2010年出生的,至少还要再磨10年的时间才会出成绩,但只要他们能够冒尖,这批队员至少可以用五年至十年的时间,就像现在的浙江稠州一样,同时也会减少俱乐部在一线队的投入。青年队取得成绩和一线队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所以需要一定的耐心。如果只是一味地急功近利,那青训很难出成绩,所以还是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
东方体育:您作为总教练参加了二青会和全国青年联赛,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男篮的青训水平?
李秋平:我们现在的青训水平不是很高,有一些好的苗子,但不是很多。实际上有很多因素影响着现在的青训,有训练方面的,有体制方面的。现在我们的青年比赛真的少得可怜,而且教练确实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青训教练的执教能力,这对于青训成果影响很大。我们现在教练很紧缺,每个人基本上要负责十七八个队员,日常工作确实非常辛苦。一方面我们在全国进行招聘,另一方面一线队的球员退役之后,也有回来任教的打算。
梯队扩充90人,学籍却是难题
扎根青训工作,潜心培养人才,以上海久事男篮总教练身份示人的李秋平在东方绿舟训练基地开启了教练生涯的新篇章,来回穿梭于球场,对年轻球员、教练提供技术性的指点,成为了他工作的全部。在上海男篮青训体系几乎崩塌的情况下,作为“顶层设计师”的他正在为上海篮球的未来谋划一幅崭新的蓝图。
东方体育:上海男篮目前的青训工作是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李秋平:现在俱乐部对青训工作很重视,投入也很大。我们现在在东方绿舟训练基地一共有四个队伍,将近90个人,无论是梯队数量还是总体规模都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方面是为了完成明年全运会的任务,另一方面是为一线队输送后备力量。通过招生,现在上海男篮青年队非常庞大,人员一多,筛选面就大,选材空间就大,这就需要教练员多花功夫和时间,在选材方面更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的把关非常严格,所有球员入队之前都先要试训三个月,要全面了解这个球员,包括他的发展空间,他的技术特点是否适合我们队伍。
东方体育:您对于上海男篮整体的青训框架建立是否有一个把控?
李秋平:我们现在的要求是四支队伍的技战术打法和训练理念都要一致,这样他们在升队的时候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适应,整个过程会更加连贯一些。与此同时,我们强调要抓每个人的技战术特点,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练员花功夫,花心思去挖掘。现在我们正在联系四个训练师,希望在投篮、运球、防守和内线四个方面帮助我们在青训这块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一些。
东方体育:您曾经担心过上海男篮青训的生源问题,现在这方面是不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李秋平: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学籍。我们招了很多孩子过来,但是学籍问题解决不了,现在我们想办法在各个区,甚至是外地的学校,把他们的学籍挂在那里,尽可能解决他们训练和比赛之外的后顾之忧。
球员都要剃板寸,本土苗子冒尖难
东方体育:上海男篮一线队目前只有朱瀛一名本土球员,何时才能在职业联赛看到更多的“上海小囡”?
李秋平:上海不是没有好苗子,但确实是不多。在好苗子本就稀缺的情况下,大家的首选是读大学,是拿到一个运动员证书,通过特招的方式进入好的大学。我们的教育局、体育局其实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条件,但最后都去读大学了。现在我们四个队伍里有很多上海的,但是我就担心他们未来是不是会一直留在队里,可能最后也是走上大学这条路。
东方体育:效力于四川男篮的朱松玮和青年队的潘威都成长于南洋模范中学,上海男篮青训未来是否会和校园篮球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
李秋平:体教融合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起色,现在情况确实好转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统一,把教育局和体育局的特长结合起来,这其实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校园篮球的发展可以走,但是对于一些具备天赋和能力的学生来说,他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训练时间,如果只是一天练一个半小时,一周练三到四次,那想要赶超世界水平,就完全是一句空话。像国外的大学,他们对于体育特长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我们如果有好的苗子,既然篮球是他们的强项,就要给他时间去提高,去发展。
东方体育:执教成年队和青年队有何不同?
李秋平:成年队主要是把不同的球员捏合成型,让大家根据队伍设计的战术体系去打。作为青年队来说,还是抓基本功为主,一定要打得扎实、牢固,否则等他们技术动作成型,再去进行修正是很难的。另外,非常重要的是,作风一定要培养好,不能养成坏习惯。现在我们要求所有在东方绿舟训练基地的球员都要剃板寸,就和在部队一样,精神面貌要统一,这样他们未来也会少走一些弯路。
东方体育:您觉得自己培养的球员和引进的球员有何不同?
李秋平:自己培养出的球员,他会有归属感。因为从小就是在这个体系中成长的,他的荣辱感和责任心会不一样。我们现在从外面签下了一些球员,他们两三年后是否留在上海都是问号,会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不像自己培养的球员在上海打球,会真正有种落地扎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