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上海马术运动翻开新篇章
第A04版:第十四届全运会特刊/夺牌 2021-09-17
多元化培训手段助力盛装舞步摘铜

上海马术运动翻开新篇章

李一平/丁荣

王馨雨 摄

本报记者 丁荣 摄

9月16日,第十四届全运会马术项目盛装舞步比赛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马术比赛场地落下帷幕。比赛中,由吴悦、曹叶龙、海米提·地力木热提和张红钊组成的上海队以190.586的成绩,摘得一枚铜牌。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最年轻”的队伍创造历史

据了解,这是上海队史上首次杀入全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团体决赛,而且他们还是全部六支参赛队伍中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22.8岁),最终能登上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领奖台实属不易。

“我今天其实很平静,反倒是马匹在小雨中有些兴奋,比赛中我一直都在尽力控制它的兴奋度,总体感觉挺好的。”年仅16岁的吴悦是上海队年龄最小的队员,在比赛中也是第一个出场。虽然在之前由于原来的马匹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参加决赛的新搭档才磨合两个月的时间,但吴悦依然出色地完成了比赛。

本次比赛的竞赛科目为圣·乔治科目,包含肩向内、斜横步、转换、8米圆圈乘、伸长跑步、空中换腿、半后肢旋转、3步一换等26个动作,技术动作构成骑手的技术得分。技术得分满分为320分,加上综合分20分,总得分满分为340分。裁判在H、C、B三点进行打分,综合三个点位得分,并进行百分比换算,得出各对人马组合的最终得分。每支队伍得分最高的三对人马组合的成绩相加,将决定团体的排名。

吴悦在当天的比赛中拿到了61.175分,随后出场的曹叶龙和海米提则拿到了60.931分和59.754分,关键时刻,压轴出场的张红钊与他的马匹“I DO”发挥极为出色,拿到了68.480的优异成绩,帮助上海队锁定铜牌。

对于当天队伍的表现,上海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程克强表示了肯定。“首先我们的队员还很年轻,盛装舞步是一个需要修炼的比赛项目,没有四到八年的积累很难出成绩,孩子们都还需要更多的历练。除此之外,我们的马匹质量和强队相比,也相差了一到两个档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次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的确非常不容易。”程克强还表示,来全运会之前自己没有给队员任何压力,“我和孩子们说了,就是锻炼,享受比赛的快乐。相比今天的成绩,我更看好他们的未来。”

23米决胜球一锤定音

上海女曲战胜东道主陕西队

本报记者 丁荣

9月16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小组赛B组的一场焦点比赛上海对陕西的比赛在位于八百里秦岭边上的西安体育学院鄠邑校区开赛。比赛双方在60分钟比赛中战成1比1平,最终在23米决胜球中,上海队以1球战胜陕西队。此役过后,上海女子曲棍球队在B组排名上升到了第二位,仅次于小组第一的辽宁队。

本次比赛面对东道主陕西队,上海队在第一节比赛结束前获得一次短角球机会。上海队通过配合,由6号陈玲破门,以1比0领先结束上半场。下半场比赛开场不久,陕西队就利用上海队后场失误赢得短角球,并成功扳回一球。此后双方各有攻守,形成了多次打门但均未能破门的局面。比赛进入到23米决胜球阶段,上海队顶住压力,最终以1比0战胜对手。

“比赛的过程很艰难,但教练组和队员大家都坚持不懈,秉持着一定要拿下这场比赛的信念,最终让我们坚持到了胜利。”上海女子曲棍球队队长周瑜说道。在备战本届全运会期间,上海女子曲棍球队经历了艰苦的训练,她们的每堂训练课的时长达到2个半小时,每天上午、下午两堂训练课加在一起就是五六个小时。在三伏天,迎着38摄氏度的温度,她们脸上的防晒霜早已和汗水混在了一起,豆大的汗珠迎着脸庞往下滴,却始终坚持训练。本届全运会,她们通过努力,成功通过资格赛,闯入决赛阶段小组赛。

本届全运会女子曲棍球项目共有8支队伍通过资格赛进入小组赛,分为了A、B两个小组。上海女子曲棍球队与吉林队、辽宁队以及东道主陕西队共同分在B组。在9月14日举行的小组赛首轮比赛中,上海队与辽宁队在60分在比赛内战成1比1,在23米决胜球中以1球遗憾负于辽宁队。

首轮负于辽宁之后,上海女子曲棍球队主教练崔英彪、教练徐睿带领队员通过总结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在比赛前一天,上海女子曲棍球队的全体队员作为上海代表团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入场仪式,这让队员们备受鼓舞。“能够作为上海运动员的代表参加开幕式让我感到既激动又很光荣,感觉现场氛围特别好,能够感受到陕西的热情。”上海女子曲棍球队队长周瑜说道。

对于周瑜来说,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参加全运会,多年的历练让她成长为了队长。赛场上,她是教练员和队员之间的桥梁。2013年辽宁全运会,上海女子曲棍球队获得了第七名。2017年天津全运会,上海女子曲棍球队获得了第六名。这次来到陕西全运会,球队上下希望能够在成绩上再进一步,“拼对手就是我们目标!”周瑜说道。

多元化办训模式未来可期

上海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滨同时也是上海马术队场地障碍队的主教练兼队员,这次将参加全运会马术项目场地障碍的比赛。今年48岁的张滨是跨项选材而来的马术运动员,他曾经是上海游泳二线队的成员,后来还练过十年的现代五项。参加完第八届全运会后,张滨原本准备退役,但出于对马术的热爱让他选择重新复出,成为上海马术队的一员。

“当时马术队的队员很少,马匹的质量也不高。“张滨介绍,相应的是,全国的马术运动还处于萌发的状态,比赛的难度级别也相对较低。

以马术运动员的身份一路走来,张滨见证了上海马术运动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这项运动逐渐被更多的市民所了解,初级、中级的马术选手数量也开始增多,比赛的水平开始逐年提高。”

近年来,上海市体育局始终在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这次盛装舞步比赛中夺得铜牌的上海马术队中,既有出身于传统体制内培养模式的运动员,也有全新模式培养出的运动员——队中16岁的小将吴悦就是属于个人与上海马术运动管理中心合作培养的运动员。在启蒙阶段,吴悦靠家庭的投入成为运动员,后来因运动成绩突出而被选入上海马术一线队。

张滨介绍,除了传统体制内培养模式和吴悦这样的个人合作培养模式外,去年上海市体育局还评选了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其中就有三家马术项目的社会机构入选社会培养基地。

作为其中一家社会培养基地的负责人,上海乐派特马术俱乐部的潘拥军表示,如今俱乐部也在积极参与马术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力争输送运动员参与下届全运会的赛事。

目前,社会力量办训的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在上海马术队一线队的沈成达就是另一家社会培养基地全进马术俱乐部输送的运动员,并且水平也得到了教练员的认可。

通过传统模式、个人合作模式、社会力量办训模式等多元化的办训手段,上海市的马术运动项目蓬勃发展。在张滨看来,几种模式各有优势。“像传统培养模式可以得到国家的支持,让运动员自身的负担比较小。个人合作培养模式相对来说更加灵活,而社会培养模式在普及推广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随着社会力量参与办训,初级、中级的骑手数量得到了很大的补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塔基”得以巩固。在运动员基数扩大的基础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输送产生了良性的循环。

但同时,社会力量办训和个人训练到了后期,运动员水平达到较高级别的时候,训练所需的资源让一般的俱乐部和个人难以承担,这也是两种模式较难产出高水平运动员的根本原因。“其实多元化办训只是目前的初级阶段,接下去我们要追求的是融合办训的理念,让社会力量成为推广普及的重要抓手,在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平后结合传统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有更优秀的运动员涌现而出。”张滨也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未来上海马术凭借越来越完善的培养机制,夺得的将不再是铜牌,而是更好的成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