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雨中狂奔诠释“永不言弃” 读书摘金两不误
第A08版:第十四届全运会特刊/武术 2021-09-27
上海武术散打女队,“老中青”三代运动员参赛

读书摘金两不误

李一平

“作为一边读书一边训练的队伍,我们能拿下这块金牌不容易,我们三名队员也是把每场比赛当作最后一场去拼。”9月24日,在陕西省安康市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武术散打项目女子团体决赛中,上海队以2比0战胜陕西队,夺得冠军。赛后,教练沈学军表示,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既姓“体”也姓“教”,正是上海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把这块金牌打磨得更加光彩照人。

特派记者 李一平 发自西安

以奋勇拼搏姿态夺金

在全运会的比赛中,武术散打女子团体项目由三名队员组成,分别参与52、60、70公斤三个级别的对抗。而上海武术散打队的三名队员蔡颖颖、谯洁茹、朱晓蕾同出一门——都是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员。

其中,蔡颖颖作为队伍中的老将,已经参加过三届全运会。在2013年的辽宁全运会上,她就代表上海夺得过一枚金牌,时隔8年,蔡颖颖再次代表上海站上了全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作为武术散打项目中的“大满贯”获得者,除了全运会冠军外,蔡颖颖还曾摘得世锦赛、亚运会等大赛的桂冠。由于年龄原因,已经“功成身退”的她在天津全运会后一度选择退役。但随着母校和上海的再次召唤,蔡颖颖毅然决然选择了复出,以一个不再巅峰的年龄继续挑战全运会的擂台。

作为60公斤级的选手,蔡颖颖身材并不占优,平常运动员需要控制体重的情况在她身上却恰恰相反,“为了让她达到参赛标准,备战期间一直在帮她增重。”减肥不易,但对运动员来说,精准地增重同样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

队伍中参加52公斤级对抗的队员谯洁茹则比蔡颖颖年龄稍小一些,属于队内正当巅峰的“青壮年”,这也意味着她将负担更大的责任。最后一名参加70公斤级比赛的队员朱晓蕾是三人中最小的一个,目前还在上海体育学院读大三。

因为是队内的“小阿妹”,朱晓蕾在赛前显得不是很有信心,“因为之前也没有参加过很重量级的大赛,经验也没有师姐丰富,很担心拖了整个队伍的后腿。”好在两名师姐和教练沈学军都是过来人,通过鼓励和心理疏通让她逐渐建立起了自信。

“老中青”组合出战全运会,让沈学军的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在赛前,我就和队员说,我们要摆正心态,每一场都有可能是我们最后一场比赛,要全力以赴去拼,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从小组赛一路拼杀,上海队每场比赛以全力搏杀的态度对待,最终时隔八年收获了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获胜后,队员们抱着教练又是哭又是笑,辛酸和喜悦都在同一瞬间迸发而出。

体教融合模式培育人才

和许多其他参赛队伍不同,上海武术散打队的队员们由于都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平日里不仅要训练,也要兼顾高校课程的学习。

作为教练,沈学军碰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训练时间比起其他队伍来说要短的多。“很多时候几名队员上课的时间不一样,每天训练的时间只能抽大家都有空的时候,训练完,她们有时还得带着疲惫继续去上课。”

但同样,高校的教育让武术散打队的队员们受益匪浅。对她们来说,更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在未来向她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就是在眼前的散打擂台上,也帮助她们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思考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

据沈学军介绍,上海体育学院已经坚持多年以体教融合的模式培养运动员,武术散打只是其中的一支队伍,像出征东京奥运会的七人制橄榄球队伍中,就有多名队员来自上海体育学院。

依靠着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目前上海体育学院的武术散打队人才济济,“老中青”三代运动员以老带新的参赛方式就是队伍传承的保证。除了夺金的上海队外,其实参与决赛的陕西队也是由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员组成。“会师”的两支队伍在决赛中,可以说是打了一趟不折不扣的“队内赛”。

这届全运会上,上海市代表团夺得的30多枚金牌中,不少就来自于上海市打造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其中既有来自社会力量培养的攀岩、马术金牌,也有像上海体育学院这样的体教融合模式训练的橄榄球、武术散打金牌。相信通过探索多元化办训的道路,上海未来将诞生更多品、学、训兼优的运动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