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豪
陆佳雯
钟天使(中)
陈芋汐
许昕(右)
■编者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上海体育正用一波又一波的创新举措,为申城市民带来更多体育新体验、新服务。《东方体育日报》每周推出上海体育“新闻眼”栏目,通过解读、分析、评论、综述为读者“换一种方式”看上海体育:我是你的眼,带你领略上海体育的精彩无限。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全民全运、同心同行,全国体育健儿收获美好难忘的拼搏回忆,第十四届全运会于9月27日晚在陕西闭幕。截至9月26日,上海代表团在本届全运会竞技体育赛事中共获得了36金27银28铜91枚奖牌,实现确保疫情防控和反兴奋剂管理万无一失和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目标。上海代表团的运动员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用挥洒汗水、砥砺奋斗,亮出了体育这一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金名片”。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老将坚守新秀冒尖 拼搏诠释城市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运动员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上就充满了希望。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赛场上,上海游泳健儿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田径健儿在披荆斩棘中勇创新高,自行车健儿在攻坚克难中追求更快……上海代表团所获得的每一枚金牌,都凝聚了拼搏的汗水,奋斗的精神。
许昕、钟天使、黄雪辰、张滨……作为上海代表团中的老将,他们用奋斗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荣誉与辉煌,他们的奋斗故事已成为上海青年运动员学习传承的精神榜样。陈芋汐、陆佳雯、唐钱婷、杨立豪……本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涌现出了一批新秀,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打敢拼,是上海竞技体育未来的希望。正是一代又一代运动员的接力奋斗,才铸就了上海竞技体育的辉煌。
人生能有几回搏?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奥运冠军张灵、陈云霞来到全运会赛场参与了女子单人双桨、双人双桨、四人双桨共三个项目10场比赛,比完最后一场比赛,她们直接躺在了地上休息;上海拳击运动员胡建关的眼睛动过两次手术,依然坚持参赛,最后一场比赛更是闭着一只眼睛坚持拼下冠军;上海男子沙滩排球运动员高鹏踝关节韧带撕裂,哪怕一只脚也坚持打完比赛;上海女足成年队在七名主力不在,教练员输送至联合队的情况下,依然拼尽全力,夺得亚军……在十四届全运会的赛场上,一幕幕上海运动员拼搏的画面让人泪目,生动诠释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全运”。如果说运动员是一阵“好风”,那么教练员就是帮助运动员走上领奖台的核心竞争力。这次全运会上海代表团所取得一系列佳绩背后,都离不开教练员忘我耕耘于岗位,科学训练、敢于创先的身影。此外,上海一批优秀的领队、科医人员、工作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心无旁骛地抓保障;他们长期跟随运动队训练比赛,是上海队在全运会争金夺银的幕后英雄。
在中秋佳节当天,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寄语所有上海代表团成员:为梦想拼搏都是真英雄,奋斗的青春永远最美丽。“希望这样一种精气神可以转化为各行各业、全社会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正能量,我想这也是全运会真正的意义所在。”
改革求索制胜规律 科技助力插上翅膀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长盛不衰基石。细数本届全运会上海争金夺银运动员的“出处”,已初步形成传统体校、体教融合、社会力量“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
从传统体校模式走出来的有钟天使、陈芋汐、张灵、黄雪辰、唐钱婷、陆佳雯……具有独特举国体制优势的传统体校依然是目前大多数竞技体育人才走出来的主阵地。目前上海有37所体校,其中20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9家为重点基地。
早在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对体育和教育两家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创了普通全日制学校办二线运动队的先河。通过持续多年的体教融合培育,七宝中学走出了赛艇奥运冠军陈云霞,行知中学走出了标枪全运会冠军徐家杰,市北中学走出了男排全运会冠军卞世杰。伴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未来将有更多优秀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
2000年前后,社会力量开始进入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大舞台,涌现出了徐根宝足球基地、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两家品牌社会培养基地,前者培养出了一大批国脚、中超球员,后者则培养出了乒乓奥运冠军许昕等一批国手。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正式在全市命名了35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在本届全运会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乒乓球许昕,帆船胡笑笑,马术沈沉达,霹雳舞王文禄、商小宇,攀岩杨立豪……本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的10枚金牌都是来自于社会办训,占到了金牌比的近三分之一。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民族强。“十三五”期间,上海积极发挥科技与医疗基础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在体育领域的运用,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的跨领域合作,打造了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体育科研基地和体育医疗康复基地,在全国率先将空气动力学、工程学、材料学等领域的科研技术运用到竞技体育备战中。在硬件投入方面,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已建成了运动营养生化、低氧睡眠与恢复、运动生物力学等七个实验室,通过大数据采集,形成集成分析研判,对重点运动员形成了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估,实现全方位保障,形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冠军模型”。
全民健身同心同行 活力之城呼之欲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73岁的上海“乒乓阿姨”全运会摘金牌,60多岁的闺蜜拿下银牌,地掷球母女一起上全运,大学老师健身气功获奖,姚明儿时同学圆梦全运会……本届全运会,上海的群众体育选手在群众组上演一幕幕全运“民”星故事。从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始更多关注点放到群众体育上到第十四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赛事活动展演项目;从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场舞到时下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夜跑,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从健身噶闹忙到科学健身……在今天的上海,全民健身的理念已深深扎根,距离建成“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的目标更近一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线上线下并举的2021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参与人数已超过200万人次,长三角体育节汇聚了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体育爱好者,社区健康运动会让群众赛事走到市民身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体育产业休闲健身业增长率达到了53.3%。去除2020年疫情突发负增长的影响,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增长17%左右,说明上海市民对健身的热情大幅提升,实际参与运动的时间也大幅增加。这也印证了另一组数据:上海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从“十二五”末的40%左右增长到了“十三五”末的45.7%。
上海正在构建“15分钟体育生活圈”,每年,上海的市民健身步道、社区运动场、社区益智健身苑点等都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实事项目予以推进。上海倡导青少年掌握三项体育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引导在职人群走出办公室,一起上赛场动起来;指导老年人群“体医养融合”,科学健身减少医疗支出,一幅“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活力之城画卷正呼之欲出。
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海体育健儿通过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上海城市精神,体现了群众体育的吸引力、竞技体育的竞争力、体育产业的影响力,亮出了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一张“金名片”。
着眼未来,上海将为体育强国建设再立新功。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表示:“这一代上海体育人是幸运的,身处的是这个美好的时代,代表的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祖国的强盛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几代人的努力也铸就了我们驰骋的赛场。我们在感恩中尽享时代的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地为体育强国建设、为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