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
国际象棋的“作弊门”不断发酵,成了最近体坛的焦点事件。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尔森在9月初的比赛中爆冷输给了19岁的小将尼曼,53盘慢棋不败的纪录被终结,此后他宣布退赛。两人在半个月后的另一场赛事中再次狭路相逢,卡尔森只下了两个回合就认输并退出了比赛。虽然卡尔森两次退赛后除了说“比赛水太深”之外没有再说什么,但因为退赛行为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仍然引起了外界很多猜测:如果尼曼真的作弊了,他会采用什么方式逃避检查?猜想越来越玄乎,甚至因为尼曼下棋时的表情,还具体到他可能利用了某种智能成人玩具的不同震动档位,来接受赛场外他的“同伙”利用人工智能算出的招法。
卡尔森在27日终于打破沉默,明确表态称自己怀疑尼曼作弊,“在我俩的整盘棋中,我觉得他一点都不紧张,甚至没有专注于关键局面。”
这一事件有可能影响国际象棋乃至所有智力运动的发展。
人工智能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已经让人类在所有智力运动的赛场上都无法望其项背,连围棋都难以幸免,国际象棋早就“沦陷”多年。但在人与人的赛场上,“称王称霸”的人工智能却已经全面民用化,被当成了作弊利器。
如果真的有人想出用其他更隐蔽的方式进行作弊的信息传输,作弊者的确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从无名小卒变成击败世界冠军的天才。尤其是,也许是碍于这项运动的优雅传统,国象的安检一直比较走过场,“防君子不防小人”,对骨传导耳机之类的小器械的检查确实乏力。
“作弊门”在尼曼身上引爆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他之前的排名和成绩都毫不起眼,并没有展露出太多过人之处,去年他甚至还没有排名;另一方面,他之前有作弊的前科,仅是他自己亲口承认的就有两次。
无论如何,围棋和国象这类智力运动,确实面临迫切的比赛制度的革新。从更细致的安检制度,对有过作弊劣迹的选手更严厉的处罚和禁入措施,乃至针对场内外串通作弊的直播的延时设置,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