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
申花成立30周年了,这家中国成立最早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这30年经历的风雨坎坷,很值得总结。这里,说几句中肯的话。
1993年12月,申花俱乐部挂牌,那是个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日子,当时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足球终于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而这个发展的最初体现,就是可以摆脱拮据,可以和国外的俱乐部一样,有自己的基地,有自己的餐厅,有成件套的名牌球衣,当然,还有比过去多得多的收入。
一夜之间,申花,包括国内其他球队都从政府的体育部门脱离出来,投入到企业的怀抱,冠上企业的名字,摇身一变成为了职业队。
30年来,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改革,也就一直停留在这最初的一步,职业俱乐部也一直在企业的庇荫下,企业荣,球队荣;企业衰,球队或许也就不存在了。申花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到今天,并不是职业化改革有多么成功,全在于这支球队所依托的城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申花从成立之初的大股东或投资人来自浦东三灵电器总厂,然后是上海文广、第九城市、上海绿地和如今的久事集团。与国内其他足球俱乐部一样,都是由一家大股东支撑,都存在与企业共兴衰的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恒大,曾经无限风光,如今一跌再跌,而恒大身上发生的事情无一例外在中超和中甲几乎所有队中都发生过。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由一家大股东支撑一家俱乐部,到底行不行?国外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国外有,最著名的比如巴黎圣日耳曼、切尔西等,这样的模式适合于快速投资和决策,但问题是存在未可知的风险,比如切尔西的阿布拉莫维奇资金遭到欧盟冻结,俱乐部不得不更换投资方。当然,这些世界著名的俱乐部不愁找不到投资者。
欧洲更多俱乐部股东的结构是会员多方持有,比如多特蒙德、萨尔茨堡、勒沃库森,德甲球队总体没有一家独大的资本控制,联赛对一家股东控制球队有限制性规定。
不管是会员多方拥有,或者球迷参与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都使得俱乐部股份分散,很大程度规避了因大股东资金断裂或撤离导致俱乐部出现生存问题,多方参与管理,也有益于俱乐部避免出现错误的决策。
中国足球职业化虽然发展了30年,但其实仍然还是一个起步阶段,希望未来30年里申花可以继续绽放,同时在俱乐部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未来30年里也为中国足球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