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古树名木知识读本》
林凤慧(右)带领社区学校学员前往松江考察古树名木
社区学校国画班学员在绘画古树
宋庆龄故居中的香樟树
名园易得,古木难求。城市中的古树名木如同珍贵的“绿色瑰宝”,见证历史变迁,赓续城市文脉。据统计,到去年年底,上海共有古树名木1656株,令徐汇居民欣喜的是,辖区面积仅2.68平方公里的天平街道竟聚集了全市近10%的古树名木。
自古以来,树于人而言,从不只是一种植物,其背后蕴藏的历史内涵,让它们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俗话说:“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珍贵的古树名木更是如此,在它们历经岁月沧桑的年轮里,承载着哪些光阴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梧桐深处的天平街道寻找答案。
◆记者 陈玥
宋庆龄和香樟树
盛夏时节的天平街道,在永不拓宽的道路两侧,参天梧桐交错汇成绿色穹顶,给途经的市民带来满目清凉。漫步林荫下,家住于此的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办公室专家、高级工程师汤珧华告诉记者,天平街道是当之无愧的上海中心城区街镇“古树密度之最”。
天平之所以能存有大量古树名木,离不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在汤珧华看来,这里有很多花园洋房、老式里弄、名人故居,历史保护建筑大多有古树名木相伴。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的宋庆龄故居,就是代表之一。
走进故居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葱茏苍翠的香樟林。34株芳香四溢的百年香樟,可谓是宋庆龄的最爱,在此居住期间,她时常在树下散步、休息、举行茶话会和会晤各国来访的贵宾。1957年,宋庆龄就是在这片香樟林下,接待了27国妇女代表。此外,每年中秋,她也会邀请中福会的孩子们到家里做客,并与孩子们在香樟林下做游戏。
居住期间,宋庆龄十分珍爱这里的树木,养护照料总是亲力亲为。曾经,周恩来总理觉得这里的房子小了一点,劝她搬家,可她执意不肯,说舍不得这些香樟树。宋庆龄爱香樟,而香樟郁郁葱葱、幽香沁脾、质地坚硬、品格高洁的特性,也映衬了宋庆龄的人格魅力。
除了宋庆龄故居的香樟,还有岳阳路中科院里的古厚壳树、五官科医院里的银杏树等,这些古树名木跟随着老建筑一同亲历和见证了一段段传奇往事,因此保护这些“活化石”,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对城市历史的敬畏和传承。
为了能给古树的健康“保驾护航”,上海制定了地方标准,采取了很多科学方法。然而这些树木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要想真正保护它们,离不开营造“保护古树,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汤珧华拿出一本名为《天平古树名木知识读本》的小册子递给记者:“幸运的是,在天平社区,这种氛围已经形成,这本读本就是全民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成果。”
绿色资源成为绿色文化
早在2012年初,在天平街道就出现了首批绿色环保志愿者。时隔十年,在《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20周年之际,天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成立了首支绿色环保志愿者团队。近三百名社区学校学员“变身”践行文明传播环保理念的使者,积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并合力编撰了这本知识读本。
翻开读本,天平古树名木的照片、绘画和文字介绍映入眼帘。简洁的绘画线条、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了每一株古树的容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原本没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居民通过探访古树、绘画古树、拍摄古树,挖掘绿色资源背后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成为社区里珍贵的绿色文化。”回想起读本编撰过程,担任主编的天平街道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林凤慧思绪万千。
4年前,她刚到天平社区工作,曾前往宋庆龄故居参加活动。“看到那些香樟树,我突然感觉,树木不语,但它们比老建筑更有灵魂、更有生命力。”社区教育中不乏人文行走项目,大家寻访历史建筑、红色点位,却很少关注同样记载历史的树木,那一刻她萌生了想法,要将古树名木保护融入社区教育。
在天平街道和区教育局等多方支持下,“人文天平古树名木项目”随之被立为街道社区教育“一街一品”特色项目。
然而项目虽确立,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古树名木保护涉及大量专业知识,由谁来教、怎么教、学员是否能接受……处处是挑战。
林凤慧表示,师资选择非常关建,不仅要有古树名木专业知识储备,更要了解学员需求。
她将对社区学校现有课程进行改革的想法告诉在社区学校兼任园艺体验基地指导老师的汤珧华后,两人一拍即合,成了默契十足的搭档。林凤慧专注于带领团队研发课程、了解居民学习需求,汤珧华则带着授课老师、社区志愿者和部分学员探访古树、讲解知识。
就这样,保护古树名木的“种子”逐渐在天平落地生根。经过几年的探索,社区学校以“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打造了一套特色课程,并逐渐吸引园艺班、摄影班、国画班、朗诵班、视频编辑班、电脑智能班等多个班级的近三百位学员参与其中。
上海古树名木第一街
“我们的学员以老年居民为主,很多人已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他们对社区有着特殊的情感。”街道相关负责人提到,在探访古树、编写读本的过程中,不少居民重温往昔记忆,对社区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已年至古稀的国画班学员屠新建对此就深有感触。“我从小在衡山路长大,小时候就常常在这些梧桐树下玩。”他感慨,幼年时上学、长大后上班、老了散步,每天都会从树下走过,也不觉得它们和普通树木有什么两样。“直到这几年,跟着社区学校的老师同学一起探访古树,我才知道这条我走了一辈子的衡山路,其实被很多人称为‘上海古树名木第一街’。”
衡山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之一。它于1922年开始修建,两侧460株法国梧桐也在那时被种下。栉风沐雨整整一世纪,这些梧桐树见证了许多故事和辉煌记忆。比如衡山路811号的“小红楼”,是国歌的诞生地,1935年5月3日,《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这里录音,后被传唱到全国各地。
每当想到这些留下自己童年记忆的梧桐树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屠新建的自豪感就溢于言表:“能在这里土生土长,真的很幸福。所以我也要尽我所能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把它们的故事讲给晚辈听。”
编撰读本之余,为了让年轻一代也能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屠新建等社区学校学员曾将自己的摄影、绘画作品放在永嘉路578号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展览。展览过后,很多年轻人和孩子深受触动,纷纷表达了希望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心愿。
如今“大手牵小手、携手护古树”的画面,成了天平常见的风景,也是天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品牌项目。每逢周末或寒暑假,社区学校时常组织学员、居民、中小学生一同走近古树名木、了解背后的故事。这些古树名木,在代代相传的守护中,也生机盎然地见证和记录着一段段故事。
(本版图片由天平街道社区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