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八十八岁“板凳爷爷”十六年“爱的奉献”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3-05-24
用上万块废木料自制千余张板凳赠送社区邻里

八十八岁“板凳爷爷”十六年“爱的奉献”

范献丰

林楚材夫妇为安亭新镇“我嘉书房”打造10张共享小书凳(图片来源:嘉定融媒体中心)

送出的每一把凳子,林楚材都认真记录下来

林楚材正在制作板凳

走进嘉定区安亭镇方泰社区,听说找林楚材,就有邻居站起来,热心为记者指路。

“林老师是个大好人!”这位邻居指着刚才自己坐的凳子,“这就是林老师帮忙做的,结实耐用,他还不肯收钱!”

老邻居习惯叫他“林老师”,孩子们则是另一个称呼——“板凳爷爷”。从2007年起,林楚材搜集废弃木材,免费为社区邻里制作板凳。16年来,他自学木工,上万块废木料经他手改造后,重新焕发生机,变成上千张小板凳和数十张桌子,放进邻居、同事家里,还在社区里发挥作用。遇到有人慕名前来寻求帮助,他也从不拒绝。不久前,他还为安亭新镇的“我嘉”书房制作了10个共享小书凳,以缓解周末高峰时桌椅不够的情况。

今年已88岁的林楚材,为何16年来坚持做这件事?

◆记者 范献丰 摄影报道

高龄“木匠”自学成才

早上10点,记者来到林楚材家时,他已经忙活开了。他拿起一段木料反复观察,发现一侧略有不平,于是他将木头放上工作台,双手握住刨子来回削磨,随着木屑飘落,原本粗糙不平的木料变得光滑起来。他将这块木料再放上台面,来回一压,没有动摇,这才满意。

随后他坐下来,取过边角已经褪色的角尺,在这块木头两侧做好标记,再放到一张边缘已被磨得崎岖不平的条凳上,一脚跨上条凳,踩住木头一端,弓腰沿着刚才画好的标记开始锯木头。

要锯的深度不到一厘米,所以动作幅度不能大,他整个上身几乎俯下去贴到条凳旁。几个回合,听得“啪”的一声轻响,一小块方形木材落地,他用手指卡在锯开处快速划了一圈,对大小感到满意,便换了个方向重复一次。完成后他终于能直起身子,举着木头看了看,原本平整的头部已被他锯成了“凸”字形,为接下来的榫卯结构做准备。

一道工序至此,林楚材的围裙、袖套上已沾满细碎的木屑。夏日将至,上海的气温日渐升高,他的额头渗出细密汗珠。不过这还不算完,他还得用砂纸再适当打磨,为下一道工序做准备:“板凳虽小,也需要经过31道工序,要做得结实,马虎不得。”

为了手上这张最新的板凳,林楚材已经忙活两天了。“一般制作一张凳子要两到三天,但这一张格外吃力些。”他告诉记者,这是为一名残障人士量身定制的板凳。“比标准的凳子尺寸要矮一些、宽一点,外面买不到。”他说。这位残障人士跑了好几户商家,人家都说不做,辗转听说林楚材会做板凳,特地上门求助,林楚材爽快地答应了。对方把图纸和要求发给他,他按要求开始寻找合适木料,实在缺少的部件,便自掏腰包解决。记者采访当天,这张凳子完成组装,林楚材反复尝试牢固程度,满意后再进入最后的上漆和打磨工序。

谁曾想,记者眼前手艺行云流水的林楚材,竟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而且那时他已经72岁了。除了向专业木工的侄子学习,看书自学也是重要的渠道,他向记者展示了他购买的木工书籍:“它们都是我的老师。”

“千凳计划”赢得支持

制作凳子的缘起,竟是一次偶然的饭后散步。

那一天,林楚材发现路边有堆木料,既有布满钉子的方料,也有油漆斑驳的木板。他四下询问,人家告诉他“都是废木料,不要了,你要就自己拿去”。当时他觉得可惜,这些木料质地、品质都不错,可以长久使用。于是一个念头冒了出来:能不能让它们变废为宝,做几个小板凳出来?

“我和木头有缘,出生时父亲说我命里缺木,所以名字里的每个字都带木。”2007年底,72岁的林楚材经过一段时间准备,正式开始制作板凳。

在熟悉他的亲友和同事眼中,林楚材作这样的决定“一点也不奇怪”。邻居们习惯叫他“林老师”,不仅是尊敬,也因为他的确是老师,教最让人头痛的数学。他一直保持自我学习的热情和习惯,动手能力也很强,竹器制作、钟表修理、家电维修都能上手,摄影更是他的拿手活——1996年退休后,他和同为教师的妻子管永美一起开过一家照相馆,经营了十来年,才在子女的坚持下“闭馆退休”。

本该“享受生活”的林楚材根本闲不住,于是有了那次与废弃木材的邂逅——看似偶然,却又注定。

不久之后,林楚材自制的第一批小板凳正式亮相,免费送给亲友、同事和邻居。大家反馈使用起来扎实耐用、稳当舒适。于是他更勤快地寻觅材料,捡到多少材料就做多少凳子,随着“口碑”效应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他做的凳子,他也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有生之年要制作一千只凳子送人——朋友们给这个目标起了个名字,叫做“千凳计划”。

既然定下目标,又不断有人希望用上这些凳子,林楚材的心态不再像一开始那样“佛系随缘”,原料来源让他犯愁。他骑上电瓶车,将搜寻范围不断扩大,遇上工地或有人装修房屋,他都会赶去问一问;遇上材料断档或有特殊需求,他就自掏腰包。

随着他送凳子的故事越传越广,不少热心人主动开始帮忙,有人提供废木料信息,有人愿意赞助木料,有人干脆直接送料上门。

如今,“千凳计划”已顺利完成。林楚材制作的凳子,陪伴邻居饭后闲聊,见证小区孩子长高长大,也在为社区活动出力分忧。不过,林楚材并没有鸣金收兵的打算。“现在做凳子已经是我的乐趣了,有人需要我就送,直到做不动为止。”

夫妻合力发挥余热

这天,邻居颜阿姨接到林楚材的电话,要送她第二个凳子。“这是林老师送给我家今年上幼儿园的二宝的礼物,之前大宝就很喜欢这个小板凳,林老师还帮我们做过一张小桌子。”颜阿姨说,林楚材的小板凳不仅样式精美,质量更没话说。

制作凳子的16年间,林楚材不断学习突破,手艺精进不少。“现在小板凳已经是‘第四代’了。”他向记者介绍道。第一代小凳子用钉子连接,没有漆面;后来有人赠送油漆,于是第二代凳子有了不同的颜色;第三代则用螺丝钉替代原先的钉子;如今更是升级成统一的装饰面板,并将螺丝钉变为榫卯结构。颜阿姨说:“不变的是沉甸甸的分量,坐上去稳稳当当,舒舒服服。”

老夫妻保持着当老师时留下的整理资料的习惯,管永美会在每张凳子背面写上制作的日期,林楚材则会将受赠人与凳子编号配对登记,如今这本子已越来越厚。“没想到他当初一个念头可以坚持十几年。”但管永美支持丈夫的举动,她还会帮忙做补腻子、磨砂之类活计。“我们都是老师,能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让大家开心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88岁的林楚材,顶着一头乌发。做木工活需要体力,他动作利落,脸不红气不喘。在他看来,这是免费制作赠送凳子的“回报”:“因为经常动脑思考、动手制作,我觉得身体更好了,而且很有成就感,精神上也得到满足,还增进了跟亲朋好友的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