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声音 “水导”:首次参加世界杯“我也感到紧张” 许令令:让非遗“大漆”融入校园,让经典浸润童心
第08版:名人生活/专题 2023-07-12

许令令:让非遗“大漆”融入校园,让经典浸润童心

朱祺

许令令漆画作品《节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足迹烙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校园是传承非遗的重要阵地。如果学生在小学时期就能接受系统的非遗美育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更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闵行区就有这样一位美术老师,她将拥有着8000年历史的非遗“大漆”(天然生漆)工艺融入小学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外社团走进美术课堂。她就是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首席教师许令令。

作为专业的美术老师,绘画功底自不必说。许令令的专业是油画,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工艺美术大师翁纪军的引导下,许令令认识到了非遗“大漆”的瑰美,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漆艺。

总有一类艺术,因其具有时代特性和民族精神,能够经历漫长的岁月而不朽,值得被传承和发扬。漆艺便是如此,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器具之上的国家。据考古资料显示,漆在中国最早的应用为8000年前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此漆弓胎体为桑木心,除了柑手位置,通体髹红漆,但出土后因氧化变成黑褐色。距今7000余年的河姆渡“朱漆大碗”同样见证了中国漆器的悠远历史。

许令令认为,“传承”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回归”过去,而是要揣摩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珍贵技艺,感悟那亘古不变的美的法则。“发扬”则是需要传播,尽量早和尽量多地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到其中的美,小学校园是她最好的阵地。

于是,许令令一面跟随师傅翁纪军学习漆艺,一面钻研如何将这一传统非遗融入小学美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地努力,许令令成功开发出了自主拓展型课程校本科目“漆艺工坊”,并编印了《学学做做漆画》和《学学做做装饰漆艺》两本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从平面到立体,全面领略非遗之美。据了解,作为学校学科延伸课程研发工作室主持人,许令令带领团队编写的第三本校本课程将在2024年完成。

作为区级创新实验室,“漆艺工坊”从教学课程设置、校本科目的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多渠道多平台入手,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并热爱传统文化。“原来学生只有在课外社团才能学习漆艺,一共2个班,共60人左右。自从2017年后,我们成为区级创新实验室,漆艺正式走进学生们的美术课堂,全校近2900名学生都可以体验到‘大漆’之美。”许令令把这叫作“以点带面”。在她的影响下,这些年来,从闵行区实验小学毕业的学生们,对非遗漆艺都不陌生,如果有漆艺的展览,很多人都会去看。

教学生、带团队、写课题,许令令的生活被繁忙的工作占据着,但她依然会利用长假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与非遗“大漆”的独处中,找回内心的安宁。作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许令令的漆画作品注重对生活的反思,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令人应接不暇,不断挣扎,突破框架,有无限的创意在涌动与表现,也有焦虑、退缩,但更多的是急流勇进,拼搏向上……作品以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为元素,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以银箔罩漆,凸显银箔的质感,加以蛋壳镶嵌、堆漆、色块肌理等表现漆画的语言,形成的几何线、大小不一的块面,表现都市的不同节奏。

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许令令表示,除了自身对“大漆”的热爱和师傅的谆谆教导外,更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闵行区实验小学对于美术育人价值和内涵的独特理解,学校领导对于人才的开放和包容,同事们对她的鼓励和帮助,这一份份感动和美好,都令她铭记于心。(朱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