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理想照进生活,“斜杠”妈妈有爱有为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3-10-18

理想照进生活,“斜杠”妈妈有爱有为

郭爽/杨鹏侠

“小蜗牛”亲子读书会一角 郭爽 摄

马丽芳一家

顾倩一家在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南村参与亲子公益活动

2021年,顾倩赴西双版纳龙林小学做艺术疗愈公益项目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而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上海市妇联不久前揭晓的2023年“海上最美家庭”名单里,有不少有爱有为的女性。在职场上她们独当一面;在家庭中,她们用温暖、关怀和坚韧呵护身边的人。她们还将这份关爱从小家传递到“大家”,彰显文明风范,传递正能量,带动身边更多家庭弘扬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郭爽 杨鹏侠

马丽芳:

理工科全职妈妈打造亲子读书会

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的马丽芳和丈夫都是新上海人。夫妻俩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十几年前一同来到上海打拼,在九里亭安家落户。

为抚养两个女儿,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马丽芳选择全职在家带娃,但她并没有放弃爱好。“我爷爷曾经是教育督导,博学多才,父亲是语文和历史老师,我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热爱传统文化。”于是,这位自称大学时“稀里糊涂学了计算机专业”的全职妈妈,终于成了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马老师”。2017年,小女儿读幼儿园大班时,为了让更多社区家庭能够体会国学经典之美,马丽芳加入了亭谊居民区“小蜗牛”亲子读书会,当起了志愿者,为小区的学龄前孩子们进行《论语》诵读启蒙。

记者走进马丽芳家,客厅里到处都是书。马丽芳说,最开始,自家的客厅就是小区亲子读书会的固定活动场地,每周一到固定时间,这里就坐满了来读书的邻居和孩子们。马丽芳当策划、写教案,用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年龄小的孩子,其实读的内容难易程度并不重要,但文化熏陶很重要。”没想到,因为内容用心,形式有趣,这个读书会在邻里妈妈们口中成了“网红”,人气颇高。一次偶然的机会,亭谊居民区的工作人员知道了她的“客厅读书会”,当即表示可以为他们的活动提供专用场地。

于是,在居委活动室里,读书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还获评2019年度松江区优秀实务案例二等奖。而马丽芳的努力也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邻居加入了读书会志愿者队伍,他们有的负责值班、有的慷慨捐书、捐物,大家集思广益,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马丽芳还把《论语》等国学经典中的片段写成情景剧,她当编剧、当导演,负责服化道具,带着孩子们背“剧本”,孩子们边读边演,“读书”的效果加倍提升。在居民区迎新晚会上,这个小节目登上了舞台,得到了热烈反响。

一晃5年过去,马丽芳现在是亭谊居民区妇联执委,同时参与九里亭街道图书馆管理志愿服务、街道认知症老人志愿服务。读书会的主要工作也一直由她牵头负责。当中虽然几经波折,她也一度面临大女儿高考、老人生病等多重考验,但她从没有想过“撂挑子”。她说,社区家长有需求,自己就不能随便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做公益这件事上,丈夫段保通和两个女儿都给予了她莫大的支持。“最开始还在‘客厅读书会’的时候,家里经常人来人往,他又要帮我布置,又要帮我收拾,一屋子小孩子吵吵闹闹,他工作很辛苦,但毫无怨言。”马丽芳说,几年来,她一心扑在读书会等社区志愿服务上,越是周末和节日就越忙,但丈夫在工作之余都会主动在家陪伴女儿,帮做家事,为她“减负”。段保通从事技术工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开始创业,灵感也正是来自马丽芳的读书会。“我希望通过读书会,能让更多孩子领略读书之美,不要沉迷电子产品。但我先生认为,现代社会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而应科学合理地使用。于是他面向家庭,用技术手段开展电子产品防沉迷服务。”

在家庭教育方面,夫妻二人默契配合,在他们看来,父母一定不能有“长辈包袱”,要多从理解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成长环境,也要去拥抱新鲜事物。今年,自小多才多艺的大女儿考上大学,小女儿在读初中,也是成绩优异的班干部。姐妹俩虽性格不同,但都自信且乐观,而这与夫妻俩“少讲道理多尊重沟通”的家庭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马丽芳说,两个女儿从没有报过文化补习班,也从没做过“妈妈牌”作业,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多出来的时间,马丽芳就带着孩子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我从不天天盯着她们讲大道理。家长就要讲规矩、讲原则,但少讲大道理;可以帮忙,但不能代办;不焦虑,不攀比,不以分数为指挥棒,放平心态才能成为好父母。”

今年,读书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原有面向0~6岁儿童的基础上,开辟了0~8岁及面向初、高中阶段的内容,这源于亭谊居民区党总支的鼎力支持——场地“扩容”,内容“增质”,还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了“流动书屋”,孩子们阅读、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居民们参与的热情也更高了。“亲子读书会接下来将会被打造成为一个平台,增加亲子课堂、家长沙龙等家庭教育的内容,更好地服务居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贞燕表示。

回想起夫妻俩刚到上海时的情景,马丽芳感慨,那时根本想象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够获得“海上最美家庭”这份荣誉,她直言获奖是对志愿精神的肯定,是一份幸运,也是自己和家人与社区、与这座城市延绵不断的情愫。

顾倩:

想定义一种全新的成功

85后“斜杠青年”顾倩的前半生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在传统家庭中长大,儿时读书一直是三好学生、学生干部,重点大学国际法学专业毕业后,她考上公务员。她先在基层司法所从事青少年心理矫正工作,后又在共青团上海浦东新区委员会负责宣传和志愿者工作服务。

在团委那些年,顾倩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公益和志愿者工作,做了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项目。她至今记得,在组织“爱的梯队支教接力”项目时,结识了志愿者凯文。这位背着画板、画架的美国印象派画家和太太走过了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一路走、一路画,用售卖作品支持他们的旅费,在网络上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凯文相识,让我看见原来还有一种成功的人生,并不以财富的多少、房子的大小、名牌的多少为标准,而是去做自己热爱的事,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顾倩说。

2016年,刚刚怀孕的顾倩因为早孕反应强烈不得不休假在家。焦虑、烦躁的情绪左右着她,她想到了画画。于是从网上花几十块买了一套最简单的水彩颜料和水彩本,从临摹开始自学,没想到,第一幅临摹作品在朋友圈得到了102个赞。于是,顾倩发起了坚持画画100天打卡行动。100天后,她和画友们在浦东图书馆举办了一场“100天水彩画展”,参观人数超2万,他们将作品悉数捐赠给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幕的时候,我还在坐月子,隔着屏幕和现场的观众致谢。闭幕式上,我带着28天的宝宝见证了我们共同的荣耀时刻。”顾倩说。

之后,顾倩坚定了自己要走艺术道路的目标。她拥有了水彩插画师的身份,同时持续开设零基础水彩课程。“创业第一年,包括兼顾主业和副业的三年半,真的很辛苦。我想要靠努力,去做更多事情,去实现更大的价值。那股要通过做有意思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隐形动力,也让我的心感到有些疲惫。”顾倩表示,好在家庭给了她极大的支持。

在持续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顾倩用1000天将这几年的教学和学习心得,写成并正式出版水彩教程《21天,从零基础到水彩达人》,举办了1000天画展,成立CHEER艺术大使工作室。她的粉丝群体,以35岁左右的全职妈妈、职场青年女性为主,还有一些5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她的学员,有些人本身患有抑郁症,有些人的孩子患有自闭症,还有些人工作忙碌常有焦虑情绪……顾倩用水彩为媒介,帮助每一人去发现自我,通过水彩作品,她可以看到画者的心理、情绪和能量状态,并以此给到她们支持,启发她们的创造力。

“我相信,既然我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了放松、愉悦,那我也可以帮助更多的妈妈们,通过绘画,开启更多的创造力。”顾倩说。

顾倩热衷于公益,她把绘画和公益结合起来,每年带领学生举办公益画展,将拍卖的作品所得捐赠给基金会,专门用于贫困地区儿童的艺术教育项目。

在她的影响下,顾倩家庭也一起传递这份梦想。在丈夫张展的支持下,她辞去了高管职务投身到公益创业,打造专注服务妈妈的公益平台“妈妈不烦岛”,为妈妈们搭建一个专属的个人成长第三空间。

同时,顾倩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健康,照顾孩子和家庭。她每天6点起床后进行冥想,然后梳理一天工作,给儿子小树做早餐,送孩子出门后开始线上共读;共读完开始写作、备课、画画;中午给自己做一顿素食简餐、稍事休息,然后开始团队开会、学员沟通,或者出门见人或者看电影、去公园写生。

“我们想要去定义一种女性全新的成功,全新的生活方式——只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玩儿并赚钱;内心越来越坚定,外在越来越丰盛。干好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一件事,精神内守,制心一处,就不怕赚不到钱,养不活自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大使,走在这条道路上,获得生命的滋养,我相信,这会是未来越来越多35+女性想主动选择的道路,而我只是比她们先行了一步。”顾倩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