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在湖州市南浔古镇刘氏梯号,古建筑修缮负责人褚伟达正带着工人忙着“号脉”一处百年老屋,一看二摇三敲打,了解每一处细节,为接下来的抢救性修缮作准备。
“我在古镇‘敲敲打打’已经十多年了,对每一处老建筑都有感情。”褚伟达是古镇上的老“手艺人”了,光听声音就能听出老建筑是不是需要修缮,“内部烂了的话,声音听上去比较沉闷的,很多是白蚁咬坏的。而整体性较好的,声音则是清脆的。”
在古镇景区,修老房子的难度远超盖新房子,为了尽可能保持原貌,工期急不得、工序更是马虎不得,天花板上的石膏线,一个工人一天只能补一米。
“修旧如旧,保留古韵,这就是对历史与文化最大的尊重。”南浔古建专家沈嘉允有着三十多年的古建筑研究经验,他隔三差五在古镇走走看看,寻常人靠仪器也查不出来的问题,他有时凭肉眼就能看出,再反馈给相关部门。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他几乎参与了古镇所有老建筑的修缮工程,“古镇要保护好,原汁原味地留给我们的下一代。”
为做好历史文化建筑的传承工作,近年来,南浔区启动一系列“老宅新生”工程,推出保护规划,陆续对237处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和园林古桥等古建筑集中进行保护性修缮,并配合开展水系生态修复,重现“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历史风貌。“像一些老房子老桥,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周期,更好地保存下来,为后续利用打好基础。”湖州市南浔区文保所副所长纪承认为,老宅新生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同样能为南浔古镇注入“年轻态”。
自去年年初景区宣布永久免票以来,南浔古镇在广迎天下客的同时,也广招新业态。在南浔粮仓旧址,外观完好的粮仓内部却大变模样,一处成为休闲咖啡吧,另一个则变身奇幻感十足的书店,成了年轻人竞相打卡的地方。“造型独特又有内涵,全国各地过来打卡的游客也不少,最多一天的接待量超过3000人。”店长徐静说。
秉持“新青年、新经济、新业态”理念,南浔古镇已吸引国内外43家“首店”落户,涉及餐饮、潮玩、体验类等各类新兴业态,去年以来接待游客量超1200万人,其中年轻人占比达85%以上。
“文化是南浔的灵魂,持续恢复历史文化和名人故居,打造非遗街区,植入演艺活动,把文化更好地保护下来,传承下去。”南浔区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丽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