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后,小寒出。湖州南浔双林古镇油车弄路的“钰晟斋”工作室里,刻瓷匠富天林正一手持刻刀、一手握小锤,有节奏地在一个蓝色的瓷盘上雕刻着一朵牡丹花。
刻瓷,顾名思义,是在已经烧制成形的瓷器上创作刻画,该技艺起源于宋,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艺术。
走进该“钰晟斋”工作室,墙上各种刻瓷作品琳琅满目,各类瓷盘摆放得错落有致。仔细一看,才会发现刻瓷与一般意义上的手绘瓷器不同,观有笔墨,触有手感,每件作品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因为图案不是画上去的,而是刻出来的,很容易跟普通书画类混淆。”富天林一边介绍一边用带凹槽的蛇纹木锤,轻轻敲击镶着铜箍的錾子,在“叮叮当当”的清脆声音之中,粗粗细细的线条便在光滑的釉面上游走,瓷器表面幻化出各种美妙图案。
据悉,在雕刻过程中,要有刀法的变化运用,手持刻刀要有支点,刻刀要贴近瓷面,锤子和刀具要协调运用,稳畅地敲击。看似简单的一笔一划刻绘,一锤一刀的碰撞,其实在整个雕刻过程中,蕴含着刻瓷人高超的绘画水平、娴熟的镌刻技艺,体现了工匠的智慧和匠心。
从机械厂退休后,富天林回到家乡,通过自学钻研刻瓷工艺,靠着自己的摸索学习,两年内掌握了刻瓷的基本功并在镇上油车弄开了“钰晟斋”刻瓷工作室。他从工地上捡来废弃瓷板,在瓷面上凿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花鸟、书法等,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目前已创作完成刻瓷作品并展出近三百件。2023年9月,其个人艺术展览“富天林瓷上刺绣”首次在上海展出,让中外来宾看到中国近千年的文化——瓷刻艺术。2023年年底,双林刻瓷成功入选南浔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如今,靠着对每一个画面、每一道工序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不断重复,富天林追求着自己内心向往的完美和极致。由于每件作品只创作一幅,因而都是当世的“孤品”。潜心创作而不对外售卖,在他心中,有着一个大梦想——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门艺术,传承这项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