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上南公交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新辟公交线路1022路,打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杨高公交开展节前安全隐患自查自纠 声音 崔清树:科技创新,助力建筑行业环保转型 谌容:“生活中有鲜花也有眼泪”
第08版:名人生活·专题 2024-02-07

谌容:“生活中有鲜花也有眼泪”

88岁的谌容2月4日在北京去世。她是小说《人到中年》的作者,著名作家、编剧,也是梁左、梁天、梁欢的母亲。

大二“闪婚”,是丈夫也是知己

1935年10月,谌容出生于湖北汉口。其父谌祖陶是重庆人,就读于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中国大学”法律系。其母亲杨淑芳是河北保定人,从保定女子师范高中毕业后,在北京东城的史家胡同小学任教。

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谌容的精神是富足的,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颠沛流离。一岁多曾患小儿肺炎,眼看气息奄奄生还无望,幸蒙中医名家冉雪峰先生到来,一服药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1937年日寇入侵,两岁多的谌容随家人逃难至成都。1942年的一天,日本飞机轰炸,炸弹近在咫尺爆炸,7岁的谌容险些丧命。

1951年,15岁的谌容参加工作,成为重庆西南工人出版社门市部一名售书员。爱好读书的谌容只顾站在书摊旁看小说,完全忘了职责,不少书不翼而飞,被领导批评教育是家常便饭。但由于从小便临写颜体,写得一手好字,谌容之后被调到《西南工人日报》编辑部工作。

1954年新出政策,凡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青年干部可以报考大学,入学后由国家给予助学金,享受调干大学生待遇。这消息对谌容来说无疑是喜从天降,虽然她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却在一个月里读完了初、高中的语文、历史、地理教科书,还很认真地跟着电台学俄语。功夫不负有心人,19岁的谌容顺利考取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

在大学的几年,谌容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图书馆。大二暑假时,谌容“闪婚”了。她的丈夫范荣康(原名梁达)曾是西南《新华日报》的记者。两人相差6岁,范荣康为人忠厚诚实,还能和谌容一起探讨文学创作。婚后谌容和范荣康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梁左、二儿子梁天、小女儿梁欢,这三兄妹日后被称为中国影视界的“三剑客”——梁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剧作家和相声作家,他的作品被姜昆搬上了春晚舞台,后来还担任电视剧《我爱我家》总编剧;梁天是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参演过许多经典影视作品,与葛优、谢园并称“喜剧三剑客”。受家庭环境影响,梁欢也从事影视编剧工作。

谌容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范荣康便是她的第一个读者,能以评论员的敏锐为其作品把关。1975年,谌容的长篇小说《万年青》出版并不顺利,在灰心丧气想要搁笔时,范荣康不断鼓励她,“他认为我有写作的潜力,不写太可惜了,”谌容在自传中写道,“是我运气好,一生中得遇知己,而且是自己的丈夫。”

创作时半个月不扫地

1979年,谌容的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发表在由巴金先生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茅盾先生曾对该作品点名称赞,称其为“中篇小说出现了初步的繁荣”的代表。

1979年夏天,谌容开始构思一部反映中年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小说,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一名医生。为此,她阅读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籍,又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生活。这一年,谌容43岁,因为身体原因,她经常晕倒,在无事可干的苦闷与不甘中,她闭门谢客,一声不吭地伏案写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是啃两个冷烧饼,就一杯白开水,伏在三屉桌上写东西的。”她曾回忆说,那时女儿刚上小学,但自己“有时写起东西来,半个月不扫地。女儿看到邻居家的妈妈每天给自己孩子梳小辫,她就对我噘着嘴生气……我也没有时间给家人做饭,常常是早晨把一天要吃的都放在炉子上,他们回来自己热热吃……”这些生活感受与细节被谌容写进了《人到中年》。

1980年第一期《收获》刊发了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在《谌容文集》中,谌容回忆了《人到中年》发表的过程:“(《永远是春天》)发表之后,巴金同志听说这个作者还是在扣着工资的情况下进行业余创作,就趁来北京开文代会的时候,让他的女儿、《收获》的执行主编李小林同志到家里来看望我。记得那天我的三屉桌上是写了三分之一的《人到中年》手稿,她看了,非常热情地鼓励我快写下去。从那以后40年间,她不仅是我的责任编辑,更是患难与共的挚友。”

《人到中年》在文坛引起了轰动。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写到这部作品:“读了小说的人没有不同情陆大夫的处境,但是我更佩服她的勇气和毅力。”黄永玉主动给她的作品创作插画。这篇小说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谌容本人也凭借该片荣获第五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晚年“随心所欲”的日常

2001年对谌容来说是不愿提及的“悲惨日子”,她的丈夫范荣康和大儿子梁左相继离世。在给读者的书籍扉页,她写下“生活中有鲜花也有眼泪”。

2017年,在《收获》6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谌容回忆:“我和《收获》是益师益友的关系。我的责任编辑是李小林,比我小10岁,但是我觉得她眼睛特别尖,比如说《人到中年》,她看了以后给我提了一些意见,然后修改……我是没有黄永玉老师的勇气,94岁还敢写东西,我现在比他小十几岁,82岁,但是我已经写了东西放在电脑里不敢拿出来,我觉得好像不够水平。”谌容84岁时接受《光明日报》采访,记者写道:“她凌晨2点睡的,起床时已中午12点。起床后,她一边坐在沙发上听古筝曲,一边摆弄着手提电脑看看股市行情。见面约在下午3点——股市停盘的时间。这犹如年轻人的作息是84岁的谌容‘随心所欲’的日常。”《当代》杂志2022曾刊载谌容短篇小说《信不信由你》,这是她在八旬高龄时的创作,主人公变身股海“小鱼”,在资本大鳄搅动的波浪里穿梭翻腾,既投入又超脱的游戏精神,与叙事营造的轻喜剧风格相得益彰。

综合自北京日报、澎湃新闻、光明日报、1949文艺报、《谌容文集》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