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沈勤贤:书写家乡60年
第01版:头版 2024-05-22
松江区佘山镇85岁老人用80万字记录本地民间故事——

沈勤贤:书写家乡60年

郭爽

沈勤贤介绍起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

沈勤贤和妻子蒋金芳 苏春欣 摄

作品《九峰山野生动物趣谈》

◆作品《闲话佘山》

六十年里,他将佘山田间地头,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通过笔头、案头的书写、打磨,成为报章、舞台上的作品,最后集结成册……农民作家沈勤贤将家乡佘山的故事、佘山的美景、生活在佘山的人,以及佘山在新时代的发展巨变一一呈现出来,为乡邦文化留下一份难能可贵的“历史档案”。◆记者 郭爽 文/摄

“高产”的农民作家

“山和尚”与“十姐妹”是九峰山常见的鸟类……“山和尚”大名松鸦,它身体比黄白郎、白头翁大得多,羽毛暗黄色,活像寺中和尚身穿袈裟,由此得名。觅食时头碰头拱在一起,远望像路上一堆粪,又由此得名“狗屎鸟”……“十姐妹”大名柳莺,一般5到10只形成群体,飞来飞去……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群众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十姐妹”在陈坊桥桃源路两旁的树梢中搭窝筑巢,孵育后代。镇上居民还发现一群群“十姐妹”早晨从庭院飞过砖墙,在桃源路街面上寻找食物,见人不恐吓也不驱赶自己,胆也越来越大了起来……

这段活灵活现、充满意趣和乡土气息的文字,出自松江区佘山镇农民作家沈勤贤的文章《“山和尚”与“十姐妹”》。与此类似的,还有《“四脚蛇”暗避东佘山》《幽会路旁鹁鸪啼》……光看名字,读者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有趣”二字。“佘山周围地形平坦、河网密布,为上海陆上地区唯一的山丘地带。茂盛的山林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至今仍存一定数量的野生动物。改革开放后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有计划地封山育林并严禁捕猎后,这里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我多年来围着佘山锻炼身体,由此对各种动物略知一二,又加上自上世纪50年代探究至今,资料不遗巨细记录,把各种动物的趣事写下来,供大家了解佘山。”沈勤贤写道。

沈勤贤1939年生,是土生土长的松江人。小时家里贫寒,沈勤贤说相亲时总是“碰壁”。妻子蒋金芳比他小4岁,两人1962年结婚时,“还是亲戚朋友凑了不少粮票,烧了一桌菜”。

尽管家境贫寒,但沈勤贤从不自怨自艾,无论是在田里种地还是在基层从事“鸡毛蒜皮”的工作,他都能做出点名堂来——有着58年党龄的他担任过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18年,还在佘山当过影剧院、文化站的负责人,一度出任佘山饭店的经理。认识他的老朋友,从领导干部到种田的当地人,都说他为人谦逊,喜欢学习,总是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

中学毕业时,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沈勤贤就开始尝试写关于佘山生活的“豆腐块”文章,并将这个爱好坚持了下来。上世纪50年代末,沈勤贤在《萌芽》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洼田庄升起红太阳》,至今笔耕不辍60余年,写出了80多万文字,颇为“高产”。

将本地民间传说汇编成册

在沈勤贤的这些作品中,满眼都是“佘山特色”——本地的民间传说,坊间故事,字里行间充满民间故事特有的生动活泼,“这些都是我几十年里和大家聊天时得来的,比较生动,比较口语化。”沈勤贤说,虽然里面的许多故事并不能“深究”,更算不上历史,但当地人口口相传至今,非常有特色,“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也许以后就都没有了。”好的作品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沈勤贤喜欢和人打交道,也喜欢读书看报,镇上发生的感人故事、邻里的趣闻轶事,他听到了都会及时记录下来,同时,沈勤贤在创作上是个多面手,除了码字,他创作的表演唱《贴心人》、沪剧小戏《一篮迎春桃》,曾在松江区文艺巡演舞台获得过一、二等创作奖。

六十多年岁月一晃而过,如今沈勤贤夫妻俩住在佘山镇上,老伴在家门前种了各种绿植,把简单的小院装点得朴素而温馨。

原佘山镇文体所所长夏青对这个小院很有印象,“有一次我去沈老师家里,带了一篮自家种的桃子送给他。沈老师很高兴,说:走,我请你去外面吃饭。我心想哎哟怪不好意思的,要沈老师破费。没想到,‘去外面吃饭’就是在他家的小院子里支起桌子摆饭,幕天席地地吃,看我当时的神情,沈老师哈哈大笑,实在是幽默。”

夏青与沈勤贤在佘山广播站工作时相识,至今快三十年。两人从“一个写、一个讲”开始合作,搭档获得了不少区里的奖项。尽管有着近三十岁的年龄差,二人却非常默契,“我们为彼此提供创作灵感,每次沈老师想写什么、打算怎么写,我们都会先沟通、寻历史、找素材,哪些要赶快写,哪些还要再斟酌。”因为沈勤贤用不来电脑,手写稿“变”电子稿的大量工作,都由夏青这边来完成,夏青也是他的“第一读者”和“校对员”。此外,两人还常琢磨,如何将沈勤贤的故事融入创作佘山本地沪剧剧本,把生动的百姓故事搬上舞台,在反复打磨的剧本加上接地气的群众演绎,这些佘山故事在镇、区里打响了名号,“因为我受沈老师多年坚持创作的精神鼓舞,也被他‘接地气’的作风感染,创作出如《楼上楼下》这样的反映社区生活的作品,最近还在市级评比中获了奖。”在夏青看来,沈勤贤的为人和作品,正如他的笔名“琴弦”一般,“他说自己的笔名是古琴的琴弦,一直在弹奏,不断演绎家乡的往昔和当下。”

2018年,沈勤贤将佘山地区居民中口口相传的故事整理近十万字的书稿,由夏青帮他汇编成了《闲话佘山》,“松江九峰十二山,山山有传说,峰峰有故事,能够将这些民间传说汇编成册,也算是有生之年为家乡做了点事。”沈勤贤说。

四代同堂传承好家风

农民作家的“花期”如此长久,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在儿媳蒋金娟看来,公公六十余年持之以恒“爬格子”,也为家中后辈作了出色的示范。

“我结婚前认识我先生时,就感觉他家教很好,不抽烟不酗酒,内敛不张扬,非常有责任感。”蒋金娟的记忆拉回当年,从结婚之初,公公婆婆就很少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同晚辈计较,反而平日里对他们夫妻两个叮嘱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小事就交给我们”。沈勤贤工作兢兢业业,婆婆蒋金芳更是揽下家务让孩子们放心去工作。儿子媳妇遇到难解的事情,都喜欢问问公婆的建议,“他们也从不摆出长辈架势说教,而是很关心我们的感受。”

2014年10月,蒋金娟转岗到松江佘山林场工作,沈勤贤听说后非常高兴,他笑着拍拍蒋金娟的肩膀说:“林场可真是个好地方,野生动物多,很有灵气。”他不单嘴上说说,更是立刻开始动笔,“恰逢春节,大家都忙着过节、走亲戚,公公就窝在家里一直写,把他对佘山林场、林场里的野生动物的感情,变成一篇篇文字。春节过去没多久,他居然就写完了几十篇,还拿给我看。我当时特别感动——他从不和我们晚辈讲什么大道理,但他说到做到、做就做好的风格,深深影响了我们。”

后来集结成册的《九峰山野生动物趣谈》初稿,便是在那时诞生的。

那一年,沈勤贤已经75岁了。

儿孙眼中的沈勤贤,是家里的骄傲,但在他看来,儿孙也是他的骄傲。

约好采访这天,他和老伴早早烧了热水泡好茶,尽管年纪大了,普通话讲不来,沟通起来也总是要“高八度”才能听清,但老两口还是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两个曾孙女的画作,曾孙女们十来岁了,这些非常可爱的绘画作品被老人贴在家里一进门最明显的地方,贴了整整一面墙。另外一边则堆满了各种米面油酒水饮料零食,“这都是他们(家中晚辈)搬来的,尤其是我儿媳妇,每次来看我们从不空手,我让她别拿了我们根本吃不了,她偏不。”蒋金芳笑着说。

“我现在也做了奶奶,更理解老人家的心情,虽然现在网购很方便,但我们子女亲手拿过去的,到底还是不一样。”蒋金娟说,现在丈夫和儿子都在办实业工厂,她退休后也经常去各地的厂区帮忙,但这一家人从不以忙为借口忽视作为家人的情感,凡事总是相互体谅,彼此照应,“我的儿媳总会带着孩子们隔三差五去看望老两口,登门也从不空手。”

如今,85岁的沈勤贤隔天就喜欢去外面走走,最喜欢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老年活动室里喝喝茶、会会老朋友们,聊聊镇上发生的新鲜事,“年纪上去了,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深。”沈勤贤说,只要天气好,他都要循着多年在山脚下遛弯的路线走一走,看看那些早已经深深印在心中的家乡美景,是不是更好看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