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精神健康问题愈发凸显。然而,在面对精神心理问题时,人们往往因为对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担心世俗的偏见以及对未知的恐惧,而迟迟不敢寻求专业的帮助,导致自己深陷泥淖、孤立无援。到底该如何预防、治疗和接纳精神疾病?抑郁究竟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伤害?
由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主任医师汪作为和该院医务社工部主任李川共同主编的《听见抑郁的声音》(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对20位抑郁症亲历者的访谈,以口述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成长历程、生活环境及与疾病对抗的故事。
“在念书期间,我自杀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头孢配酒……”“车厢里有很多人,但我就觉得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就是觉得会不停地掉眼泪”“晚上哭、白天上班、失眠,整个精神状态像行尸走肉一样。我跟植物人的区别可能就是我是睁着眼睛、他是闭着眼睛的区别。我真的生病了,我真的很累,我想在医院里面放松一下、逃避一下……”亲历者们勇敢地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在经历抑郁后的挣扎、痛苦、希望和康复之路,呈现出了疾病的多维度面貌。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抑郁症,书中针对每个案例还加入了抑郁症科普知识和专家建议,以期提升社会大众对抑郁人群的关注、对抑郁症的了解。
12月22日下午,在精神心理健康科普讲座——“摘”掉疾患帽子,享受美好人生暨《听见抑郁的声音》新书分享会上,汪作为透露,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一类以情绪或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总称,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我国约有2.4亿人口受精神心理疾病影响,超过总人口的1/6。“近年来抑郁人群激增的现象,已然突破医疗边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汪作为呼吁大众关注抑郁症,消除对抑郁症的偏见和歧视。
李川指出,近年来抑郁障碍人群激增,在深刻感受到抑郁亲历者疾病背后历经的苦痛和呐喊后,为之发声是本书出版的主要动机。让所有社会大众“接纳”抑郁是本书的最终目的和期望,但唯有文字的触摸和灵魂的交流才有可能让“理解”成为可能,而“听见”抑郁亲历者的声音恰恰是“理解”和“接纳”的开端。
抑郁亲历者“卡卡”在谈及为何主动参与访谈时坦言,比起抑郁本身作为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家人的不理解、社会的不接纳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能够积极参与到《听见抑郁的声音》书籍出版,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给正在经历抑郁困扰的同伴们更多力量,另一方面也呼吁抑郁亲历者家人和社会大众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力量,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灵沼泽地。”
对于“卡卡”的感受,汪作为表示,创作《听见抑郁的声音》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亲历者的心声,揭示抑郁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因素,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大众更加科学地理解抑郁、接纳抑郁,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宁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