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明明编辑部”的故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04-02
“《东明社区志》里,闪闪发光的不仅是温暖的文字,更是一颗颗愿意走进故事的心”——

“明明编辑部”的故事

颜静燕

马煜明(中)在“明明编辑部写作实验室”培训现场

明明编辑部成员吕晓刚(左一)、杨君滌(左二)、李然(左三)

朱月月分享“东明版编辑部故事”

“你住在哪个小区啊?”“啥时候搬来东明的?”“在座爱吃甜豆花的有几位?”……3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午后,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五楼会议室里,随着马煜明的“一声令下”,会议室顿时热闹起来,十多位来自不同小区的居民围坐在会议桌旁,你一言我一语,迅速完成着任务单上的一个个项目。

这里是东明路街道参与式治理项目“明明编辑部写作实验室”的培训现场。马煜明是写作实验室的导师,同时也是《东明社区志》的主创成员。去年,这本由居民采访居民、居民编辑设计的社区刊物先后发布了两期,赢得了广泛好评,其制作花絮还被改编成音乐剧《明明编辑部的故事》在街道“美好生活节”的舞台上首演。

“这样一本注目于东明人的‘社区志’,经由东明人编撰,记录东明人的生活,恰恰折射出上海在迈向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绵密的心迹、深沉的历史与耀眼的光芒。”——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纪莺莺在创刊号的前言里这样写道。

◆文/摄 记者 颜静燕

会呼吸的社区记忆

马煜明,上海纽约大学传播部编辑、撰稿人,同时也是东明路街道辖区内的居民。“多年沪漂”的马老师笑称“之前和社区的联系仅限于上门登记实有人口的居委干部”。因着上纽大和东明路街道合办的活动,马老师认识了正在筹备《东明社区志》项目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理事长朱月月。因日常工作也负责学校的杂志项目,身为东明居民的马老师在《东明社区志》创刊时“搭了把手”。

“其实在接下这个项目之初,我是带着一定专业期待的。”作为一名资深编辑,马煜明习惯于按照策划校刊时节奏分明的严谨流程,却在接到社区志项目时遭遇“认知地震”——通常按月排的审稿周期陡然缩短了一半——从拿到初稿到出刊,给马老师的时间不过十多天。而初稿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作者大多来自退休工人、全职妈妈、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面对这些“非专业选手”的作品,她一时不知“下手到什么程度为好”。

尤其是第二期刊物。在深夜的微信群会议中,马煜明与项目负责人朱月月、袁楠重新梳理每位社区人物的采访记录和写作思路。“到底是大刀阔斧的改写还是保留居民原汁原味的表达,如何取舍平衡,这是让我最纠结的。”马煜明表示。最终,第二期稿件署名以“共创人”的身份呈现。

而更奇妙的缘分也在一次“作业批改”中发生——她在读一个小组的采访手记时,发现主人公竟既是自己的高中校友,又是大学校友!

马煜明说共创过程也让她放下了一些专业的执念:“对于一本举居民之力的社区杂志,我们在做的不是‘完美的刊物’,而是‘会呼吸的社区记忆’。一起去真实记录身边平凡的你我他的故事,大家参与了,邻里熟悉了,这就是一本社区杂志所承载的温度。”

最生动的“城市注脚”

“当年画建筑剖面图时,总觉得少了点温度。”李然,在东明三林苑社区的知名度,恐怕不亚于各路明星。他是第一期《东明社区志》主编、“大家一起写家史”项目发起人,参与了大大小小多项社区规划提案,从一名建筑设计师,转身成为如今活跃在东明路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尽管在华东设计院时参与了不少大型项目,也获得了一些赞誉,但对于喜欢接触不同人和事且一直怀揣着“作家梦”的李然来说,始终有些许遗憾。

2022年,李然离开了设计院,又恰逢东明路街道启动“美好家园先锋行动”项目,便有了“写家史”的想法,想“记录时代大背景下的平凡个体”。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社区记忆何尝不是流动的城市肌理?从一开始邀请采访对象处处碰壁,到后来渐渐组建了志愿者团队,如今的“大家一起写家史”项目已走访40多个家庭,完成40篇内容报道,项目成果入选2023年国际口述史展。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当“聚明心”邀请他担任《东明社区志》首期主编时,这位“野生作家”毅然扛起了专业采编的担子。“7篇深度访谈,工作量相当于完成了一份‘微型社区文化建筑设计案’。”

在一次次的访谈中,他找到了“人物采访秘籍”;在采访江南造船厂老工人时,他从对方相赠的船厂食堂餐票中看到了另一种设计美学;在“幸福了一辈子”的马阿姨与严叔叔的结婚照里,他发现了比图纸更生动的时代记忆。李然回忆起那次在受访对象生日当天临时决定的访谈——老人高兴地翻出年轻时的工作证、获奖证书……铺满了一整张桌子,再兴致勃勃地向他细细讲述背后的故事。李然突然意识到,社区故事不需要专业修辞,那些带着方言口音的叙述,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城市注脚”。

“草台班子”推动“共生式发展”

和主流媒体的编辑部一样,明明编辑部也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划分了访谈、设计、摄影、编辑四个小组。有趣的是,这里不是常规编辑部的“固定岗位模式”,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轮番参与不同的组别。角色的灵活转换,让大家也在编辑部里不断“点亮”新技能。像吕晓刚和杨君滌都是已经退休的老爷叔,他们和一群“80后”“90后”一起组队访谈,成了忘年交。两位爷叔常说“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能够学到很多”。

当第二期的主编单闻达在微信工作群里约宗泰武馆馆长郑国安采访时间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郑:“想不到你已经这么大了。”

单:“我是2011年~2015年在您这里学习极真流空手道的单闻达,好久不见,郑师父。”

郑:“嗯,我记得,十几年过去了。”

单:“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

郑:“我们见面聊。”

一股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感扑面而来……

明明编辑部的故事还有很多。据统计,在已经刊发的2期《东明社区志》里,共有76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层的社区居民加入编辑部,从医药领域、环保工程到设计师、建筑师等,从8岁到80岁,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层——用马煜明的话来说就是“一群平时‘八竿子也打不着关系’的居民,组成了一个看似‘草台班子’的编辑部,并在业余时间里做着并不业余的事”。

“一场场‘一对多’的访谈工作坊,有结构地聊天、倾听,加速了邻里之间的亲近。”朱月月介绍说,该项目在东明路街道专项经费支持下,由在地社会组织发挥其资源整合与项目运营专业优势,通过培育赋能居民共创社区刊物,以平实视角记录社区烟火气,打造可复制的居民能力成长模型。“《东明社区志》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受访者,更是每一个认真行动的参与者。”朱月月说。

事实上,《东明社区志》和明明编辑部的诞生并非偶然。近年来,东明路街道为探索居民区、街区共融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从参与式社区规划入手,孵化了上海第一个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第一个街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以及多个社区营造类社会组织。这些在地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精品街区建设、自治家园营造、街面自治共治以及特殊群体教育关爱等工作中。街道则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治理项目,如东明72变·治理达人培育项目、烟火360创新街区项目、家门口小生意等,通过情感联结、价值联结,把社区打造成为以“共生式发展”为目标的生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3月初的时候,《东明社区志》项目以“明明编辑部”的名义,在街道公众号上发布了“招募令”:在“明明编辑部”成立1周年之际,编辑部决定“公开收徒”,邀请更多有想法有热情的“居民编辑”加入“写作实验室”,由之前参与过项目的老编辑“传帮带”。

大家相信不久之后,更多东明的凡人故事将通过社区志项目被挖掘和报道,因为“在这里,闪闪发光的不仅是温暖的文字,更是一颗颗愿意走进故事的心,把社区的感动传递给更多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