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新书推荐 薪尽火传,宣风声于不泯
第07版:小楼书香 2025-07-23

薪尽火传,宣风声于不泯

读《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有感 叶晨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黄兴旧居门口

◆叶晨

《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以精选的上海建筑为主要载体,用空间和文史作品带领读者重走民革前辈在上海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上下求索: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前夕”“心向光明: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矢志不渝:改革开放至今”三大篇章,从时间脉络上梳理上海民革70年发展轨迹。每一篇章又涉及爬梳历史事件来龙去脉、考究的历史细节、完善的人物小传、探查与近代社会史的关联等,视角多元而立体。在挖掘上海民革的历史与文化资料基础上,重现鲜为人知的风云往事:孙中山行馆等建筑,栉风沐雨,庄重而立;民联地下联络站等建筑,旧颜已改,红色基因仍存;有些已消弭于历史长河的建筑,以雕塑、公园、道路等方式再生。书稿以建筑的独特视角串联起历史事件、人物生平、民革历史、上海历史,所选史料真实可考,生动还原历史场景,部分内容出自亲历者之笔或前辈后代之口,细节丰富,情感真挚,可读性强。特为本书稿创作的建筑插图亦增加不少艺术气息,更突出上海的城市特色与历史质感。

本版刊登叶晨撰写的书评,作者系上海民革党员。

近日,收到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组织编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一书,读罢掩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书追寻了民革在上海建筑中的历史痕迹,系统整合了民革早期的活动场所、人物故居等建筑的历史记忆,具有极强的学术创新性。诚如一位民革前辈所说“新书探前辈之清芬,咏世德之骏烈,民革的人文特色定能薪尽火传,宣风声于不泯”。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也是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70周年,笔者未得亲历,却一直在诸位前辈身边耳濡目染。值此重要时刻,新书《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以老建筑为视角,再现了上海民革70年的发展历史,讲述了建筑背后的民革前辈们不懈奋斗的故事。

回望民革历史,许多前辈先贤、仁人志士都曾将上海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地。孙中山先生、宋庆龄先生、黄兴先生、何香凝先生、朱学范先生、冯玉祥将军……无数前辈在上海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该书以上海老建筑为线索,以40个故事串珠成链,带领读者开启时空之旅,在时光的隧道中管窥民革前辈“上下求索”“心想光明”“矢志不渝”的心路历程。全书文图相间、资料详实、史实准确、故事精彩,一读便难再释手。

笔者读书后旋即按图索骥,参考随书附赠的《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CityWalk地图》实地探访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黄兴旧居、宋庆龄陵园等地,通过实地阅读这些老建筑,透过斑驳树影,重温民革前辈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回顾他们在上海工作与生活的温情点滴。通过走访,追寻民革前辈的足迹,感悟家国情怀,从中体会初心、激发热忱、汲取力量。书中所述既是上海民革的发展史,也是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变史,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还融合了现代的繁华与明快,为学习和了解民革党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让民革党史从抽象的记载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过往。

站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门前,想起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教诲。不觉已是百余年,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重访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不禁默诵:“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百年遗音,言犹在耳,须臾不敢忘。

徘徊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和宋庆龄陵园,想起先生说的:“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力量把各阶级各党派团结在一起,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真正独立、真正民主的中国,同时,妇女也将得到解放,在一切方面和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今天已经可以告慰先生,大体得以实现。

初次踏进黄兴旧居,感受“苍松翠柏,名贵花木,浓荫覆盖,绿草如茵”,想到先生在此留下遗言:“吾死汝勿泣,留此一副急泪,为他日苍生哭,则吾有子矣。”不禁为先辈的丰功伟绩和超脱世外泪目。中山先生挽联云:“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令后辈对两位先辈的伟大革命友谊感动,武康路393号的黄兴旧居不仅见证了辛亥革命两位领袖的伟大友谊,而且铭记了一位忧国忧民中华儿女最后的118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一书确为笔者指明了一条追寻民革先辈足迹和故事的道路,通过阅读和实地探访,笔者追忆起血雨腥风中,无数民族精英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为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奋斗、搏杀,至死不渝的画面。经历了炼狱般的考验,五千年的古老民族终于涅槃重生,如喷薄而出的朝阳照亮东方。

先辈们以一颗颗赤诚之心,真正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看作了一体:他们希望自己的民族向着光明前进,而不是继续向黑暗腐朽中堕落;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民有更好的未来,不再忍受衣衫褴褛、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独立而强大,彻底扭转百年来任人欺辱剥削的悲惨命运。在这样的崇高理想之下,他们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如同晨露汇入江海,如同星光化入朝阳。百年一瞬,岁月如梭,江山无恙,人民安康——当下不正是前辈们梦中的中华?然而,民族复兴,道阻且长,《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让笔者从历史中读懂来处,从人物中看到人性,从故事里悟道知去处,从建筑上感怀真精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