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这片孕育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精神的热土,这座铭刻着中国革命光辉印记的英雄之城,在7月迎来了上海市崇明区实验中学八年级的莘莘学子。他们怀着敬仰与求知的热忱,开启了为期数日的“品湖湘风骨,铸红色信仰”暑期研学之旅。基于行前精心筹备的项目化学习,同学们在此次研学中深入探访了6处文化地标。
技艺寻根:绣里乾坤与千年遗珍
沙坪湘绣博物馆,成为同学们探寻湖湘文化的首站。在专业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湘绣这一“针尖上的湖湘”文化自楚汉时期发端直至今日的辉煌历程徐徐展开。馆内,《国宝》《饮虎》《荷花》等珍藏品巧夺天工,“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的精湛技艺,令同学们啧啧称奇。最令人难忘的,当属湘绣技艺体验环节。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从穿针引线学起,尝试直针绣法。尽管针脚尚显稚嫩,但每一针、每一线的实践,都让“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理念变得真切可感。
在湖南博物院,同学们置身于这座象征着“凝固与升华的湖湘文化”的独特建筑内,一头扎进马王堆汉墓的千古传奇之中。行前,在章文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了解。那些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的文物,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同学们对古代文明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书院情怀:弦歌不绝与信仰之光
怀着激动的心情,同学们踏入岳麓书院。这座传承千年的学府,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地标之一。同学们穿过题写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庄严门庭,踏上青石台阶,书院深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讲堂内,康熙御赐的“学达性天”匾额与乾隆御赐的“道南正脉”匾额,彰显着其在理学传播中的崇高地位。随后,同学们漫步至爱晚亭,杜牧笔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意在此定格。亭柱红漆虽已斑驳,联句墨韵却依旧悠长,提醒着每一位匆匆过客,品味“人间至味是清欢”的生命真谛。
在对毛泽东与杨开慧故居的探访中,家国情怀变得具体可触。这里不仅是充满温馨的小家,更是革命思想的孕育摇篮。
红色丰碑:星火摇篮与伟人足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当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在耳畔响起,橘子洲,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绝美风光的江心之洲,映入同学们的眼帘。橘子洲上,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毛主席当年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形象,激励着同学们奋发向上。
在韶山,同学们在庄严肃穆的毛泽东铜像广场上整齐列队,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向高大巍峨的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大量珍贵文物、照片与文献资料,全景式展现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将青年毛泽东出乡关、秋收起义、万里长征、开国大典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恢弘呈现。立体音效与动感舞台,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研学尾声,同学们齐聚一堂,举行了结营仪式。回顾此次研学之旅,从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的豪情壮志,到岳麓书院千年文脉的智慧滋养;从沙坪绣针下的匠心传承,到马王堆汉墓的文明密码;从毛泽东与杨开慧故居的伉俪情深与革命火种,到韶山冲内伟人足迹与史诗般的信仰颂歌……崇明区实验中学八年级学子的这次长沙研学之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将激励着实验学子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