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的电影《你行!你上!》于近日上映。本片曾定名《英雄出少年》,以钢琴家郎朗的成长历程为蓝本,讲述了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姜文饰)发现儿子出众的钢琴天赋后,不惜赌上全家人的人生,孤注一掷培养其成为顶尖钢琴家的故事。与郎朗的自传《千里之行》结构相似,影片将父子间最激烈的冲突置于开篇:情绪失控的父亲,逼迫不愿好好练琴的孩子“去死”。
这本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姜文进行了艺术加工,用荒诞叙事和黑色幽默探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话题,影片上映后引发争议。
大多数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第一反应是:这故事太不“姜文”了,因为它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一段广为人知的名人故事。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被解散的民乐团职工挤在破旧的澡堂里,七嘴八舌议论着郎国任儿子郎朗的钢琴天赋。突然,澡堂停电,黑暗中,瓷砖缝里一块硬物闪闪发光……
作为父亲,郎国任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那个人生之路大多“越走越宽”的时代,他是个把窄路走到底的“狠人”。郎国任本人有着不错的音乐才华,他二胡拉得很好,本有能力继续上学深造,却因填写了自己的真实年龄,错过了上学机会。这段经历在影片中也有提及:郎国任报考音乐学院时已经25岁,老师让他填24岁,他却在年龄栏加了个括号“真实年龄25”。这份执拗,正是他敢将一切押注在孩子前程上的底气——他的信念。
有观众称,影片压根没拍郎朗,全在拍“他爹”。而在影评人眼中,导演姜文甚至连“他爹”都没拍,片中的“郎国任”更像一个符号。正如豆瓣一条短评所言:“有人说影片充满‘爹味’,我却想说,去哪里能找到这样的父亲?”
郎朗自传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天气酷热的时候,我练着琴,父亲会在一只盆子里添满水,让我把脚放进去降降温。如果我快要热晕了,他会拿本书给我扇风,有时候一扇就是3个小时。当天气转冷、天寒地冻的时候,他不仅给我穿上我的大衣,还把他的大衣也给我披上。如果我的手指冻僵了,他会一直揉搓我的手指,直到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在这对父子间发生最严重的一次争吵后,郎朗有好几个月没有弹钢琴,因为他想报复父亲,不打算听父亲的话了。好在亲子关系本就很神奇,只要有一点点爱,就可以化解过往的种种恩怨。郎国任对孩子的爱就像电影里呈现的那样,他时时刻刻陪在郎朗身边,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于是这部看起来有些“疯”的电影,正是同为父亲的姜文看到了郎国任行为背后的爱,其中也许还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影片中,姜文的两个儿子姜马虎、姜三一客串了郎朗的两位同学,名字也出现在字幕中。尽管戏份仅五六分钟,但两个孩子与姜文同框时,有观众表示,这场戏巧妙呼应了戏内角色关系(郎国任与郎朗)与戏外现实身份(姜文与儿子)。
作为导演,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广受观众认可,2010年的《让子弹飞》更刷新了当时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作为中国影坛极具辨识度的创作者,姜文不算“高产”,但每逢新片问世必引发关注。他的电影也总被评价带有“高级的幽默”。
谈及风格成因,姜文回忆起中戏时光:老师张仁里反复强调“没有幽默,就什么都没有”。他说:“如果不幽默,上来就演一件事,那不是戏,那是做报告、念通知,没意思。幽默其实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对事情的态度——没有态度就没有幽默,没有幽默就没有戏剧,没有戏剧哪来的电影?人生本身就带点荒诞,根本不用刻意制造喜剧。”而对于观众的解读,他曾公开表示:“假如解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是好事。激起的浪越多越有意思。”
关于这部影片,姜文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片中主人公)本不知道自己是天才,父亲告诉他是,结果他就成了天才。我自己不识谱,这次为拍电影去学了钢琴,居然很快能左右手协调弹奏贝多芬的曲子。所以我想跟年轻人说,只要试试,肯定有惊喜——你比自己想象得更优秀,可能就是被手机耽误了,少玩点手机,真能做成很多事。”
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他就曾提议年轻人放下手机:“要用脑子记事。手机当脑子的‘外挂’可以,但不能把脑子完全托付给它。我今年62岁了,依然能用脑子记事情,几乎都能记住,让我讲15个小时都行。超过60岁后,我话特别多。当然我这年纪都快当爷爷了,不能再假装自己还是少年,去‘卖萌’实在有点不好意思。”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海峡导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