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杨振宁全家福。左起:杜致礼、杨振宁、杨光诺、杨又礼、杨光宇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杨振宁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在学术领域,“子承父业”似乎是一种不成文的传统。许多科研世家的子女,往往会沿着父辈的足迹,在同一片学术沃土上深耕。然而,杨振宁的家庭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他的三个子女,没有一人追随他踏入物理领域。这并非是因为孩子天资不足,相反,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与小女儿杨又礼,均继承了父母的聪慧,在各自选择的人生中成为主角。这份“背离”的背后,藏着杨家两代人传承的教育智慧。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深受父亲杨武之的影响。杨武之是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他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便是发掘了数学奇才华罗庚。当年华罗庚在西南联大任教,按惯例需从讲师逐步晋升,历经数年才能有望成为正教授。杨武之深知华罗庚的才华不可埋没,不顾外界质疑,力排众议为其争取到正教授职位。“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即杨师也。”这份知遇之恩让华罗庚终生铭记。
而杨武之对自己的儿子,也寄予厚望。他曾对华罗庚坦言:“这辈子我的数学是赶不上你了,但我儿子杨振宁一定会超过你。”与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杨武之也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愿。他一生醉心数学,却未能抵达的学术高峰,自然希望儿子能继续攀登。在他眼中,杨振宁天资过人,是继承数学衣钵的最佳人选。可孩子的成长不会完全按父母的剧本展开——杨振宁逐渐被物理世界的奥秘吸引,对父亲钟爱的数学反而兴趣寥寥。
当“让儿子成为数学家”的梦想落空时,杨武之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开明。他没有指责,没有强求,坦然接受了儿子的选择。在杨武之看来,生于国家危难之际的知识分子,最大的心愿是子女能成为对民族有用的人,至于选择哪条道路,理应尊重孩子的本心。这种“不强求”的教育态度,在杨振宁的成长过程中处处体现。
杨武之从不急着让杨振宁过早接触专业知识。相反,他更注重儿子的文化素养与心性培养,要求杨振宁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从诗词歌赋到诸子百家,那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文字,却在杨振宁心中种下了文化的根。多年后,当他遭遇人生低谷、经历丧妻之痛时,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让他在文字中找到共鸣。
在众多典籍中,杨武之尤其看重《孟子》,不仅要求杨振宁背诵篇章,还特意为他聘请名师讲解。直到中学时期,杨振宁才对数学产生兴趣,常常翻阅父亲从国外带回的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便向父亲请教。换作其他家长,或许会趁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可杨武之始终保持平和,只反复叮嘱:“慢慢来,不要急。”
这句“慢慢来,不要急”,既是对儿子的告诫,更是杨武之对自己的提醒。他明知儿子天赋异禀,却不愿违背教育规律,更不愿用自己的期待绑架孩子的兴趣。因为他清楚,每个孩子的人生,终究该由自己做主。这份尊重与开明,深深烙印在杨振宁心中,也为杨振宁日后教育子女埋下了伏笔。
1951年,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出生。在传统观念里,长子长孙承载着家族延续的重任,往往被寄予最多期待。彼时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感情深厚,两人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尽管当时定居美国,杨振宁投身物理研究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始终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儿子:带他去书店挑选书籍,给他讲世界各地的故事,像父亲杨武之当年对待自己那样,用心守护孩子的成长。
杨振宁从未要求杨光诺学习物理,而是尊重他的兴趣选择。杨光诺成长的年代,正是美国计算机技术飞速崛起的时期,许多年轻人都被这一新兴领域吸引,杨光诺也不例外。他虽继承了父亲的聪慧,却对物理毫无热情,反而对计算机编程与研发充满好奇。杨振宁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全力支持儿子的选择。后来,杨光诺顺利考入密歇根大学,专注于计算机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一路读到博士,最终成为业内知名的量子计算机专家,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次子杨光宇的人生轨迹则更显“任性”。他最初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投入大量时间钻研,取得了化学博士学位。可就在旁人以为他会在化学领域深耕时,他却突然被浩瀚的宇宙吸引,毅然放弃化学,转而投身天文学研究。面对儿子的“跨界”选择,杨振宁依旧秉持开明态度——他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孩子留在不喜欢的领域,只会扼杀他们的潜力。最终,杨光宇在天文学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
小女儿杨又礼的选择,则让杨振宁多了一份牵挂。她既没有选择哥哥们擅长的理科领域,也没有追随父亲的脚步,而是对医学产生了兴趣,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更让人敬佩的是,杨又礼拒绝了美国医院优渥的工作环境,主动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常年前往非洲等贫困地区开展医疗援助。
无国界医生的工作充满危险——当地不仅医疗条件简陋,还时常面临战乱、疾病肆虐的威胁,子弹与冲突随时可能降临。作为父亲,杨振宁怎能不担心,却从未阻止女儿的选择。他知道,女儿的坚守背后,是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这份初心值得尊重。最终,他选择默默支持,用父亲的理解与包容,成为女儿最坚实的后盾。
三个孩子,没有一人“复制”父亲杨振宁的人生,却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人曾不解:以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若子女选择物理,或许能借助他的资源与人脉更快成功,为何他不加以引导?面对这样的疑问,杨振宁在给友人的信中道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让他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成长,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接受大学教授的指导,不要急于在数学和科学上施压。在他前面还有一段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
杨振宁的一生,可谓是辉煌至极,站在无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子女教育却有着清醒的认知:健全的心理、愉悦的人生,要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重要多了。只要对社会是有用的,那么不妨让孩子自由选择想过的生活。
摘编自外滩教育、报刊文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