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郊区新事 宝山落成世界最大规模混凝土3D打印步行桥 金山诞生首座“老物件”村史馆 “三次分拣”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 “上海第一镇”新年送上民生大礼包 村民自排锡剧大戏一圆舞台梦
第5版:郊野大地 2019-01-12

“三次分拣”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

本报讯(记者 范洁 通讯员 陈杰)在金山漕泾镇水库村4组,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分类垃圾桶。吃完饭,村民张雪琴就将厨余垃圾扔到“可腐烂”垃圾桶。去年9月,水库村采用干湿垃圾处理三“专”方式,将全村分为7个组,每组设立一个保洁员,实行专桶、专车、专人收运模式。“哪些可以腐烂、哪些不可以腐烂,一目了然。”

垃圾处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难题。在漕泾镇,每天产生的垃圾近30吨,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占一半以上。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影响环境,垃圾清运处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浪费资源,因为厨余垃圾稍加处理即可作为肥料还田。

漕泾镇推行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后,以水库村、护塘村、海涯村及阮巷村作为先行试点单位。然而,垃圾分类在城市推行尚且不易,农村如何实行?

水库村探索了“n+7+1”的机制,即经过农户一次分拣的垃圾,再由村里的7位保洁员收集并二次分拣,村垃圾站的1名工作人员三次分拣,全民参与的机制运行良好,环境得到改善。潘勤云是村里的垃圾房管理员,对改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以前,早上过来垃圾都堆在一起,臭气熏天,现在大家都有分类意识,垃圾分好了,环境变好了。”

此外,漕泾镇率先建成了金山区第一家湿垃圾处理站,让农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走完了“全流程”。漕泾镇市容环境事务所党支部书记熊辉介绍,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可将分类后的湿垃圾进行烘干粉碎,在原来基础上减量80%,体积仅是原来的20%左右,同时待发酵完成后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目前,处理站的日处理可以承载2吨,规模基本满足4个试点村的需求,全面推广后,将相应扩大处理规模。处理站实施封闭式作业,产生的废水经过滤池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减少垃圾处理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019年,漕泾镇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将实现全覆盖!”熊辉对此信心满满,漕泾镇将基本建成全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程管理体系,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期待以此为底板,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