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上海话中表示积聚、积攒、存贮的意思,多用“受”字。说“受眼钞票买只彩电”,意为存点钱买彩电;说“拿只盆子受眼水”,意为用盆接水。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忆儿时》写道:“剥出来的(蟹)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这里“积受”就意为积存。这个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可见到。明代冯梦龙《山歌》:“道人问师父那了能快活,我受子头发讨家婆。”其中受是蓄留的意思。
清末民初学者张慎仪在《方言别录·卷下》写道:“缿,受钱器也。”其中“受钱器”就是储蓄罐。这里“受”字原形应是“禾聚”字。《广韵》:“禾聚,九士切,音棸,聚也。”棸读音中有“直由切”(《唐韵》),上海话读音和“受”相同。明代《篇海类编》:“禾聚,积也。”吴连生《吴方言词小考》、陈国宾《吴方言中的冷僻本意字》都以为“禾聚”是上述意义中“受”的本字;钱乃荣编的《上海话大词典》也能查到“禾聚”字。
“禾聚”字被逐渐弃用可以理解;但不知为何不用音义相近的“筹”字,却用“受”字借代。筹在《广韵》的注音也为“直由切”,且其一直有筹攒、筹集、筹措的含义。宋代释文莹《玉壶清话》:“一岁,晋邸岁终筹攒年费,何啻数百万,计惟失五百金,屡筹不出,一苍头偶记之。”这也许是方言用字或然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