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垃圾分类“三大关键”破解有道
第5版:要闻 2019-05-07
垃圾厢房要改造,垃圾驳运防混装,回收箱设置 需规范。申城专项监督聚焦小区——

垃圾分类“三大关键”破解有道

龙门邨的居民慢慢开始适应了干湿垃圾的分类本报记者周馨摄

首席记者 姚丽萍

老旧小区,会是生活垃圾分类盲区吗?从家到垃圾厢房一路分类清楚的垃圾,出了小区后如何防止前功尽弃?可爱的大熊猫回收箱,怎么设置才规范?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对9024个小区的调查表明,生活垃圾分类面临三大关键——垃圾厢房改造任务重,垃圾分类驳运压力大,回收箱设置需规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实施。今天上午,市人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监督聚焦小区,面对生活垃圾分类“三大关键”,申城如何行动?

一小区一方案 垃圾厢房分类投放改造

老旧小区,会不会变成垃圾分类盲区?历史悠久、得名于沪上四大书院之一“龙门书院”的龙门邨说:NO!

五一假期后,黄浦区老西门街道龙门邨小区的垃圾分类正式开启“西门模式”。小区垃圾分类,硬件要先到位。在龙门邨两处投放点,原来零星摆放的垃圾桶已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干湿成组摆放的“两分类”垃圾桶,以及崭新的移动式“四分类”垃圾箱房。每天早上7:30-8:30、晚上6:30-7:30为投放时段,每周四上午增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的投放时间段。投放时间段结束后,由环卫部门安排分类运输车辆分类清运。在非投放时间段,小区内垃圾桶全部撤走。居委会联合网格工作站、环卫保洁公司等组成志愿者队伍进行巡查,一旦发现落地垃圾,“追根溯源”查找垃圾主人,上门沟通劝解。

龙门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居民志愿者帮助分类。小区虽然老旧,但从垃圾厢房设置的“硬件”到居民自治的“软件”,双管齐下,习惯成自然,“西门模式”前景看好。

无论哪种类型的小区,做好垃圾分类,必要前提是——适应分类要求的垃圾厢房改造。来自市房地局的信息显示,被调查小区中,有6381个小区配建了生活垃圾厢房,其中3148个住宅小区还未实施生活垃圾厢房分类投放改造,占比49.3%;已改造的3233个住宅小区中,有87.1%的垃圾厢房改造费用由政府补贴。

垃圾厢房改造任务重,是小区垃圾分类面临的一大关键。今年,全市将加快推进居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和垃圾箱房新建和改造。各区对商品房、售后公房和二级以下旧里“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区分类施策,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和措施清单,逐步实现“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目标是:对无固定垃圾箱房及管道式垃圾箱房居住区,改造箱房、增加箱房;垃圾箱房的改建模式要因地制宜,根据垃圾分类投放的量合理配置,节约成本高效利用;暂无厢房的小区设法建厢房,经过区职能部门认定,若确无条件,再研究安排上门收集模式。

“科技+管理” 分类驳运信息化严执法

调查表明,4817个住宅小区需将生活垃圾驳运至小区外的垃圾收运交付点。这些小区中,驳运距离100-500米的占27.4%,500米以上的占37.6%。

驳运过程中,如何保障分类运输及中转?答案就在于:科技+管理。

一方面,依托信息化,实现驳运过程中的监督。对拒不配合进行源头分类收集、分类驳运的物业企业,依照条例将其纳入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依托垃圾分类全程信息化系统,强化生活垃圾品质控制,对分类品质不达标的予以拒收,对多次混装混运严重的收运作业企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另一方面,全市城管逐步将执法检查重心从投放环节转移至收运、处置环节,依托垃圾分类全程信息化系统,对全市230多家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20多家生活垃圾处置单位进行全覆盖执法检查,杜绝混装混运,对违法情节严重的末端处置企业,将给予吊销经营服务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2018年,依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全市城管执法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311起,处罚金额8.75万元。其中,案件数占比最高的是“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案件”,占比75.3%;处罚金额占比最高的是“工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案件”,占比34.3%。可以预见,按照今年全市生活垃圾的分类要求,城管执法只会从严从紧。

规范设置 回收箱体型不大能量大

近年来,沪上不少小区出现了造型好似“大熊猫”的旧衣物回收箱,但回收箱放在哪里该谁说了算?

市房地局调查显示,1647个住宅小区设置了垃圾分类和回收“两网融合”回收箱,1240个住宅小区设置“小黄狗”等非两网融合回收箱;其中,近60%的回收箱设置未经过业主大会同意,70%左右的回收箱设置单位未与业主大会签订协议。

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明确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对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都有义务。《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业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应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各司其职。

小区里设置回收箱是好事。做好这件事,要经过业主大会表决;如果通过了设置决定,回收箱的设置单位要与业主大会签订协议;接下来,要保障回收箱物尽其用,还得依靠物业的管理。物业恪尽职守,少不了发挥行业的监管作用。为此,市房地局将与市绿化市容部门、城管执法部门紧密配合,对因违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被城管执法或绿化市容等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物业服务企业,由区房屋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失信行为记分处理,并将记分结果与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物业服务项目评优等挂钩,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切实落实相关职责。

一只回收箱,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好帮手,也是小区精细化管理的试金石。伴随申城生活垃圾分类向纵深推进,体型不大能量大、设置科学合理的回收箱,很值得期待,不管它长得像大熊猫还是小黄狗。

首块“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牌匾颁发

本报讯(记者 金旻矣)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开展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绿色上海 阿拉一道来”系列宣传活动,今天在浦东新区东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启动。启动仪式上,东明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获颁本市001号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牌。

据悉,东明社区居民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总队共计172人,由37个居民区和东方医院、徐浦中医院、上海银行东明路支行、小浪花幼儿园等共6家单位组成。志愿者队伍自2017年3月成立起,积极开展分类培训和监督巡察,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分类投放。今年,志愿者们还将重点结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广泛宣传《条例》内容,努力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主办方表示,此次系列宣传将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活垃圾分类”三方面,呈现上海各街镇在生活垃圾分类和文明城区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创新形式和实践案例。在国庆前后和明年4月中下旬,将票选产生“百姓眼中十佳美丽家园”。

相关链接

目前,申城生活垃圾处理从分类收运体系到处置设施建设,进展如何?来自市绿化市容局的信息显示,全市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利用能力达到5050吨/日。

■硬件建设进展顺利 迄今完成全市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约1万个,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781辆、干垃圾车3002辆、有害垃圾车28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21辆。全面完成41座中转站分类改造,配置50只分类标识集装箱。

■分类实效逐步提升 一季度干垃圾末端处置量日均20161吨(全年平均指标量20985吨/日),低于指标量4%,湿垃圾分类量5163吨/日。

■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3月底,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3962个、中转站99个、集散场6个,实现可回收物分类量2400吨/日。

■基本建成一批处置设施

干垃圾处置设施方面,老港综合二期填埋场已建成投产,老港二期焚烧项目已调试温度(烘煮炉),计划6月投产;湿垃圾资源利用设施方面,基本建成闵行二期、松江、浦东二期3个项目。

■开工建设一批设施 抓紧建设施工4个干垃圾处置设施和2个湿垃圾资源利用设施。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市重大办,对设施建设推进滞后的区进行现场督查;指导松江、青浦和崇明加快焚烧项目建设施工进度。

记者手记

2018年,申城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

1996年以来,申城开展了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并于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此后,市政府连续7年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列入实事项目。2017年,国务院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上海等46个城市要在2020年底前,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今年1月,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个环节,完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各项措施,助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年,近在眼前。上海依法先行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是既定目标,也是城市法治素养和治理水平的一场大考。一向都是“优等生”的上海,期待考出垃圾分类好成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