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忠
到了春日,空气中的“小东西”就多起来了。
比如:风絮、游丝、氤氲。
顾名思义,风絮倚靠的是春风;游丝是春光的产物;氤氲则来自春的润湿、和煦。
风絮
一川烟雨、满城风絮。
春雨一来,烟雨迷蒙;春风一吹,风絮飞舞。
到了三四月间,柳树、杨树的花絮,开始在空气中游荡。
垂柳或是白杨,到了花季,花絮浓稠,春风一来,散将开去,在空气中游荡。
一定得是微风、暖阳,这样的风絮,才是最佳的。
风时断时续、轻柔绵长,花絮轻飘无比、随风起舞。要是够多,在空中飞舞,大概可以称得
上“烂漫”了。
最好是暖阳天,春日阳光和煦,晒在身上只觉温暖,不觉燥热。阳光晒在飘荡的飞絮上,突出了花絮的绵白,再有蓝天衬托,更是显得这一朵儿的绵白浓厚、晶莹。
夕阳西下时分的风絮,更是可爱。橙阳可染白絮,风絮犹如画布,呈现不同天光云迹幻化。
春日里大风天也不少,大风一来,花絮没了在空中游走的状态,席卷而来的风,裹挟着花絮,呼啸而过,避之不及。
南方各地多柳絮,北方则更多的是杨絮。
柳絮细绵,杨絮朵大、繁密。
在南方的春日里,你要是看到垂柳轻摆,柳絮就要随风舞出了;而在北地,一排排高大的杨树,风一来,密集的树叶有沙沙声,风絮飞舞,弥漫街巷。
游丝
你不知道她们是怎么来的,春日里,空气中的游丝。
这个词语的组合很奇妙。游丝,拆开来,就是一个“游”字和一个“丝”字。
“游”是一种存在和运动的状态,也是一种对形态的形容;“丝”是说她们是什么形态,却也透露着她们那若有若无的存在。
游丝多是蛛丝,但也不尽然,春日里的絮丝,种类繁多。
这样的絮丝,一定是轻盈游走的,多在春日的晨间或是暮时。
此时,天光柔和、空气湿润。再吹来微风,不知道从哪里,就飘出一丝半缕的絮丝来。
真的就是那么一丝半缕,可能是蜘蛛网破碎后游移开去的蛛丝?可能是花絮中飘离而出的絮丝?不得而知,也不用探其究竟。
要是雨后转晴的暮时,或是前一天春日较盛,蒸腾起不少水汽,你或许能看到串着水珠子的游丝。
但是游丝本就若有若无,水珠当然就是细碎无比了,细碎到你用手指去戳破,都不一定能感受到指尖的润湿。
氤氲
氤氲之气,也是要在雨中、雨后或是前一天春日的蒸腾之后。
氤氲,就是笼罩、弥漫、模糊等等感觉的综合。
你说她是一种气团,可以;你说她更像是一种水汽、光线的混合体,也对。
氤氲之气,不是春日独有,初秋时分天气由暖转凉或是盛夏清晨蒸腾的水汽暂时冷却,都会有氤氲之气。
春日的早上,你推开门,缓步来到水边台阶,看到水面上一层如云似雾的气体,就是氤氲之气。
轻盈无比,但又感觉纹丝不动。
你看她轻悠悠地浮着,想去扰动她,却并不容易。人工的扰动,多没什么效果,你只能在其中穿行,而氤氲并不被打扰。
若是自然发力,太阳一晒或是风一吹,她就兀自散开了,也没有什么中间的渐变形态。
还有是春雨的雨中、雨后,山林竹海,最会有氤氲之气。
下雨之时,一边是偏冷的雨水,另一边是偏温暖的大地和林木,冷暖相遇,产生水汽,笼罩山川;下雨之后,一来是此前的水汽尚未消散,二来是新照的日光蒸腾,也会有烟云之感。
氤氲,对风和光的要求也不低。无风最好,微风则添其动态;阳光欲有尚无,最是恰当的时分,过于浓烈或是黯淡,多会没有氤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