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在创作主办方供图
“我不要什么名誉馆长、客座教授之类头衔,只要有时间,我更愿到中国各地的美术馆去当志愿者。像今天一样,普及艺术原理,讲解中国雕塑中的中国故事。”昨天下午坐进刘海粟美术馆报告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和来自社区的上海观众们亲切招呼。这是十二艺节特别策划的三场公共教育活动之一,请艺术家走进社区传播美育,演讲人都是中国艺术界活跃在一线的大名头艺术家。收到邀请后吴为山一口答应,并准备了演讲题目“中国雕塑里的中国故事”。
吴为山首先和观众们聊起了上午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将自己的见闻和观感分享给台下的观众,并建议他们到现场去和大量艺术作品接触。吴为山认为,在艺术语言表达上,这批作品代表了中国艺术当代美学的主流状态,是符合国家形象的展览,关注现实和人民,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一场高级别和高水平的展览。
作为参展的雕塑家,他的作品是来自内蒙古草原上的粗犷的汉子,这和过去他为孔子、老子、鲁迅、齐白石等文化名人做雕塑有了风格反差,这个差异也被观众和媒体发现。对此,吴为山解释说,这和自己去内蒙古下生活找灵感的经历有关。
吴为山回忆,这一次他在内蒙古待了一个夏天,很有感触,作品是有感而发。那里草原很绿,牛羊很肥,看他们的摔跤和表演,在蒙古包边散步,吴为山画了大量的速写,捕捉到摔跤手的动态和生命力、在自然中酝酿出的内在自信。吴为山看到内蒙古人的眼睛小小的,在阳光中眯着眼睛,透出了坦荡粗犷和坚定不移的意志,都是大草原的自然属性。他和内蒙古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脚大手大又顶天立地的内蒙古汉子的雕塑,就在他的脑海中呼之欲出了。
吴为山告诉听众们,艺术家去体验生活不是做表面文章,没有和草原的人民交朋友,没有喝过草原的牛奶,是不会有感动的,深入生活太重要。“这个内蒙古汉子的雕塑是我对草原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我把我对中国精神的礼赞,投射到了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的身上。”
作为雕塑家出身的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中国近现代雕塑的精神还没有充分发挥,很多技法从西方泊来,但从多元文化中提取中国精神,还中国雕塑的风貌,让她在世界艺术中占据主流,是他担负的一代艺术家的责任。所以,他要去各地走走,在美术馆、在田间和普通观众交流,是对自己的洗涤,吸收到的艺术灵感是对创作的反哺。他乐于接受艺术媒体采访,包括新媒体微信号。他逗趣地说,在新时代,一个美术微信号就是一座美术馆,都在传播中国艺术,都在讲述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