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根在工作中主办方供图
一连熬了几个通宵,徐先根的眼角布满了血丝,冲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话剧《追梦云天》装台告一段落,他也终于可以在工作间隙倚在台下打个盹。从20岁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从事舞台技术工作至今,徐先根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27年,称得上是上话的“老法师”了,但像《追梦云天》这样要花这么多精力、受到如此重视的剧目,他还是第一次碰到。
19日晚,徐先根和同事一起将道具装进卡车,等同样在美琪大戏院参评十二艺节的话剧《谷文昌》一结束,徐先根就跟车赶在早上7点卡车限行之前把所有道具运到了舞台上。为了给演员和导演留足走台时间,他和同事们白天先把舞台的基础平台及其他景搭好,别看地面的有机玻璃每一块只有1米×2米大小,重量却有一百多斤,要两个大力士才能搬得动。当天晚上,本剧最有看点的高科技冰屏从北京抵达了上海,徐先根和同事们又连夜开始装冰屏,先搭架子,再用螺丝将冰屏组装连接成大屏幕,剧组临时给徐先根增派了一倍人力,大家伙也一直忙到清晨6点才终于完成了这项最艰巨的任务。
根据舞美设计图纸,舞台两侧的斜面冰屏需要吊出一定的倾斜角度,透明的玻璃顶看似与冰屏相连,其实三部分是完全独立的。《追梦云天》首轮演出装台时,需要二十多个小伙子爬上高达23米的葡萄架,一起把透明顶吊到合适的高度。现在徐先根在高空装上了若干吊机,只需要8个人在葡萄架上辅助即可。回想起自己二十多岁时在广州的一次装台,徐先根现在还有些后怕,“那次跟着上话到广州巡演,因为剧场没有吊杆,为了完成最基础的灯光效果,我们就在高空踩着两根毛竹上面垂绳子下来挂灯完成装台。”
在侧台,徐先根给记者展示了伴随他10年的工具箱,相比很多小巧的铝合金工具箱,徐先根的工具箱是用铁做的,重达200多斤,侧开门的打开方式让它像台小冰箱。徐先根在箱子里用木头做出了若干隔层,还装了小抽屉。在他看来,好的舞台技术人员,首先要喜欢这个行业,还要喜欢动手,既当得了木匠也做得了电工。每做一部戏,他的工具箱就会进行一次大换血。《追梦云天》里最多的材料是螺丝钉,徐先根为此准备了一百多斤的螺丝钉。观众只看得到清晰细腻的冰屏,却很少注意到让每一块冰屏严丝合缝的螺丝钉。正如舞台技术工作者的奉献一样,他们的成果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却不能在舞台上留下任何存在感。
如今,徐先根已经在上话为四十多部中外话剧装过台,舞美设计的任何构想都能被他一步步落到实处,他说:“舞台上永远不可以只有90%的把握,既然呈现出来,必须做到百分百成功。”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