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
从我小时候识字开始,就喜欢看《新民晚报》。记得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放学后,父母经常会给我2分钱,去买一份《新民晚报》。有一句儿歌“新民夜报,夜饭吃饱,看好夜报,早点睏觉”,在上海滩已经流传了几十年,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看晚报的国际版、文艺版和体育版,也喜欢看副刊“繁花”
里有韵味的短文章。那时,《新民晚报》的副刊还叫“繁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刊之后才恢复以前的“夜光杯”。
随着年龄增长,阅读的偏好也有所改变,喜欢的范围越来越广,对很多新鲜事和好文章都感兴趣。其实,在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记者”,走遍天下,为老百姓说话。可惜,这个梦想后来没有实现,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码头装卸工。
从小,我对乒乓球运动员争夺世界冠军的文章最感兴趣,觉得他们能为国争光,是我的榜样。1961年4月,我10岁,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战胜了称霸乒坛多年的日本队,首次将中国队的名字刻在了代表国家男乒最高水平的斯韦思林杯上。我当时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感觉特别兴奋和骄傲。记得在那段时间,《新民晚报》的供应特别紧张,必须下午早点去报摊排队才能买到。
尽管自己后来没成为运动员,在体育领域争金夺银,但是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和岗位创新,在全球最著名的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多年来获得了36块金牌,拿到了世界工程组织的最高奖,也算是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可以说,《新民晚报》在我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为国争光”的种子,功不可没!
去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从北京回到上海,晚报记者第一时间来采访我;最近上海工匠学院成立揭牌,我受聘出任院长,《新民晚报》也及时做了报道。近几十年来,晚报曾多次刊登关于我的文章,全程伴随我在不同岗位上不断创新,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真诚感谢!
今年,《新民晚报》将迎来90岁生日,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这份上海人喜欢的报纸能越办越好!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也希望《新民晚报》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新的平台上再创辉煌,永葆青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