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美丽相逢 年底上海率先基本建成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向“最后一公里”迈出坚实步伐
第14版:文体新闻 2019-08-01
每一步都踏在文化的土壤上

向“最后一公里”迈出坚实步伐

群贤俱乐部活动

“林琳讲故事”现场

距离上海2019年末“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经过不懈推进,上海正在全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今,市民漫步在上海,从市、区、街镇、居村,每一步都踏在文化的土壤上,各取所需触手可及。

在家“妈妈”讲故事

文化其实离我们一点也不远,近得就像在妈妈的怀里听故事。

在南翔,有一群“故事妈妈”,三年来,二十多位“故事妈妈”通过“林琳讲故事”这个公益亲子阅读项目,在线上线下,坚持为小朋友们读书,不仅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也让周边的社区家庭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

6年前,作为全职妈妈,林琳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3岁的女儿。“到了傍晚时分,和很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我也带着女儿楼下逛逛。”林琳说时间久了,小区里“遛娃”的妈妈们也都熟了,大家都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多读读书,听听有益的故事。林琳自告奋勇,每天带本书下楼给小朋友们念,“我也不是专业学播音的,就是一位喜欢阅读的妈妈而已。”除了读书之外,林琳还会请听故事的小朋友们带上家里的手偶,给大家表演一段书里的故事。

渐渐地,围在林琳身边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林琳索性就把故事上传到喜马拉雅上,她讲的故事也渐渐从当初的《我爸爸我妈妈》《憋不住》……这样的幼儿作品扩展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曾经做过一个系列《寻根中国》,“我给大家讲尧舜禹的故事,讲炎黄大战……孩子们喜欢听安徒生童话,可是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中国的神话故事也很精彩啊。”好几次,林琳在小区里碰到阿姨爷叔,他们说,“以前你的故事是放给小孙子听的,现在我们烧菜的时候,也会把你的故事放着听。”

2016年,“林琳讲故事”公益亲子阅读项目正式成立,成立三年来,由最初的一位“故事妈妈”,已经发展为近二十人的“故事妈妈”团队,并且注册了嘉定第一家以阅读为特色的社会组织——上海嘉定区阅力汇家庭公益服务中心,还找到了合作伙伴,共同助力阅读推广。3年来,“林琳讲故事”线下各类活动已开展百余场,影响了千余户适龄家庭的阅读习惯,并发掘出一批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学习阅读的“故事妈妈”和“故事宝宝”。有一个“故事宝宝”经过层层选拔,入选了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小讲解员。

上课“班长”挑重担

推开家门,走到社区里,上海各级文化馆里也有各种公益性群文艺术培训平台,任你挑选。

奉贤区文化馆群贤俱乐部是由区文化馆组织成立的公益性群文艺术培训实践平台,也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训阵地。“我们这里虽说是公益性的,但是玩也要玩得高级一点,专业一点。”奉贤区文化馆动态艺术部主任胡莎莎说,“我们这里有艺术班(团)20个,分为动态的和静态两部分。动态的包括音乐、舞蹈、礼仪团队等等,静态的就是绘画、书法等这些。”

“我们招收的都是业余学员,但也有一定门槛,需要通过老师的考核才能进班。”胡莎莎说,“就算进了班级,第二年的三月也全部参加考核,优胜劣汰,不合格的一样会被刷下来,补充合格的新学员进来。”同时,不仅学员要考核,老师的资质也要定期考核。

除了淘汰机制,还有奖惩机制。由于同学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出勤率成了问题,同学们自发商量后,决定对于无故缺席的同学要有点小小的“惩罚”,谁犯规了就在群里发10元钱的红包。至于奖励,每年俱乐部都会表彰优秀的学员,也会表彰优秀的幕后志愿者。由于俱乐部是公益性组织,所谓的表彰也没有奖金,就是奖杯和奖状,精神鼓励。

“每个班级还有班长、学习委员……和在学校里的感觉一样。”胡莎莎说,“礼仪团队出去表演时,班长黄雪花就要担负起班主任的角色,从确定参加人数,到服装道具的安排,事无巨细都要班长肩负。这些班长都有各自的工作,他们做这些也都不拿一分钱,全是凭着热情挑起担子。”

俱乐部创办以来,累计学员2000余人,参与群文活动约20000人次,师生先后在全国群星奖、全国“小金钟”音乐奖、全国小舞蹈家比赛、“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上海市民文化节、奉贤区群文新人新作奖等多个赛事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静态艺术班师生创作作品入展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全国藏书票暨小版画艺术展、上海市民艺术大展摄影专题展、上海国际摄影节团体汇展、上海市篆隶展、上海市行书展、奉贤区青年美术大展等。

漫步“歌声”在江畔

漫步在上海的街头,你可以随意走进137家市级文创园区(含20家示范园区)。

老码头是原来的十六铺,有着老上海的传奇,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黄浦江两岸滨江全面贯通,老码头已成为文化创意旅游新地标,2019年,上海老码头第二次改造完成,整新亮相黄浦江畔。

秉持着老上海独有的文化特质,老码头搭建特色艺术创意平台,园区还引进一批如印物所、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等时尚、潮流的文创企业,通过展示、戏剧、音乐、走秀等多维度跨界融合,将老码头园区推上新地标。老码头与“印物所”联合举办了“印之蓁蓁”插画展;非遗传承人汝窑大师“朱氏父女”与油画、雕塑艺术家Kim联合呈现“沙与沫”艺术展;还有小东门街道主办的金秋越剧;将老码头商业文化综合体的特性,通过自然呈现活跃的商业空间与静怡的文创办公氛围紧密结合起来;每年6月到10月,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爵士乐队会聚集在“老码头”,将一场又一场爵士盛宴奉献给大众……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