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六年间,他免费为四千多位老人留影
第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2019-10-13

六年间,他免费为四千多位老人留影

郑瑜把照片 送给老妈妈

农妇们笑得好开心

◆春节前的 集体照

老爷爷摆 姿势

“拾光摄影服务队”合影

编者按>>>

上海远郊,有那么一些老者,一辈子都没有好好照过相,他们对照相机、录像机既新鲜又好奇;对镜头与录像中的自己激动万分。郑瑜,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老农们人生中的“影像空缺”后,六年来主动为老农们拍个人照与合影。

◆林楣

2012年9月。早秋的上午,98岁的外婆安详地走了。双脚并拢,寿终正寝。然而翻尽家中照片,外婆竟无一张个人像,最后只能将一张与家人的合影截图,取像,放大。像中的外婆虽是年轻模样,却因生活劳顿,黛眉微皱,勉强笑着。

上世纪农村人,大多家中无照相机,即使跨越新世纪,也没几户人家买相机,或是有条件有机会去照相,尤其是老年人,很多人百年终老,也没张像样的照片。

那张没有灿烂笑容的遗像成了郑瑜心中永远的痛。

村口,将信将疑的眼神

转眼春天。那天,在奉贤区金海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郑瑜,与居委干部一起下社区工作,为记录走访情况,郑瑜带了一台录像机。

两位居委干部走在前,郑瑜跟在后,手里举着录像机。突然,镜头里闪进一位阿婆的脸,阿婆也不说话,只一个劲地盯着郑瑜手里的录像机看,脑袋凑得很近,恨不能“钻”进镜头里。郑瑜吓一跳,移开录像机,阿婆的嘴,露出漏风的牙:“小弟弟,你这是拍录像还是拍照片?”

“阿婆,这是拍录像呢!”

“那你能不能给我拍张照片?”

……

愣了两秒钟,郑瑜帮老人拍了一张正正规规的肖像照。

那晚,郑瑜辗转难眠。他想到了外婆,他更想到了那位主动求照的阿婆,她可能和外婆一样,这辈子也没拍过几张照片。人老了,娇容不再,却也渴望在岁月的刻痕中留下渐褪的风采,甚至老人可能是在为百年后事做准备。

郑瑜突然有了个念头:去帮老人拍照!对!

几日后,郑瑜拿着自己的傻瓜机走进了村里。村口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听说这个小弟弟要给大家拍照,老人们都笑了。半信半疑中有几位老人站起身来,多数老人钉在凳子上不挪窝。其中一个老头从郑瑜进村一直跟到郑瑜帮四位老人拍完照,还是不相信,他觉得奇怪,这个小弟弟为啥要帮老人免费拍照呢?哪有这么好的小青年?

“哼,小弟弟不会把照片送给你们的!”老头自信且嘲讽地忠告那四位拍照的老太太:“不要等他,他不会再来的。”

但是,三天后,小弟弟——来了!

村口晒太阳的老人们一下子围过来。一张六英寸的彩色照片!桃李春风,李阿婆人在丛中笑!这是一棵陪伴她20年的老桃树,仿佛她的女儿。还有刘阿婆,一本正经坐在田头,那个架势“我的土地我做主”!她说:“我就喜欢农田,它们是我的命。”

没拍照的老人后悔了,说小弟弟是骗子的老头更后悔了,拉着郑瑜的手说:“我也要拍!”

郑瑜笑了,“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后天我再来,请大家回去都通知一下,想拍照的老人都可以来,我们在村口集合!”

这一次,当郑瑜走到村口时,远远望见十几个老人坐在长凳上等他。看见郑瑜来了,有几位转身就走,原来是去喊那些回家干活的老人。待人来齐了,一数,将近30位。郑瑜说:“咱们先拍张集体照吧!先整队排座位,然后跟着我一起做V(胜利)这个手势。”老人们兴高采烈,坐好位子,摆好pose,大家一起喊“茄子”。

“咔嚓”,一张金海社区老人集体照出炉。

当把一张张在家门口、在田头、在小院里的生活照送到老人手里时,每位老人都笑了!

自此,郑瑜开始了为老人拍照的志愿者之旅。

这启动之键揿下,不曾间断。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4000多位老人的珍贵影像

六年里,郑瑜的镜头里,走进了4000多位老人,或抿嘴而笑,或端庄微笑,或露牙大笑…….他们都在笑。

可郑瑜说,其实眼泪与笑容同框!

那次,在金水苑小区。几十位老人穿得山青水绿,个个神采奕奕,唯独一位老人神情呆板。

他站在旁边看,不拍照也不说话。郑瑜起先未注意到,当大多数老人拍好了,郑瑜一转身,发现那位老人还在,似乎欲言又止。郑瑜主动上前,轻声问:“老伯,你不拍照吗?”老伯说:“小弟弟,你大概拍到几点钟?”

“大概11点就可以全部拍好了。”

“哦,那你等等我,我去把我老婆叫来,我想和她一起拍张照。”

“好呀!我等您!”

老伯小跑离去。不一会儿,老伯搀着一位瘦弱的妇女远远走来。走近一看,妇女虽化了妆,却依然遮不住蜡黄的脸色。郑瑜心一抽紧,这是他镜头里最“难看”的脸了。

老夫妇搀扶着坐在凳子上,两人手拉着手,相互看了看,深情一笑。

郑瑜迅速按下快门。

这是一对从未拍过合影的老夫妇。妻子癌症晚期,时日不久。夜晚,月光泻在枕边,丈夫呆呆凝视,妻子曾经阳光健康如今消瘦憔悴,但即便如此,可能日后想见这张脸庞都是痴心妄想。泪顺着脸颊,滴落在妻子的发梢.……“我和她从未拍过照片哪!”丈夫不禁哽咽,“我想她了怎么办?这几十年竟没想着和她去拍一张照片。下地干活、生儿子带孙子…….一辈子,唉,一辈子就快过去了,怎么连一张合影都没有啊!”

当得知有位摄影师要来为小区老人拍照时,老伯打定主意要将久未出门的妻子打扮一番,然后一起拍照去!

这张照片拍完,郑瑜没有笑,他很难过。这其实是很多农村老人的现状,年轻时没条件没机会拍,现在有条件拍了,又似乎常常忘了。“忘记”拍照的不仅是老人自己,还有他们的子女,而这个“忘记”可能就是“不在乎、不在意”了。

郑瑜之难过更在于此。

还有一次,上门为一对老夫妇拍照,让郑瑜不仅难过还气愤不已。

开了门,90高龄的于老伯喜笑颜开,招呼躺在床上的妻子:“摄影师来给老太婆拍照啦!”老太婆是于老伯的妻子,瘫在床上好几年了,双腿因糖尿病而截肢,不能下床也不能出门,老人想拍一张生前最后的“美照”。

郑瑜要老夫妇放松,自由发挥。妻子卧床,于老伯在床榻俯首低语,两人笑眯眯的,似说悄悄话。于老伯帮妻子捋一捋凌乱的头发,悄声说:“囡囡,小伙子说你卖相好来,你笑一笑。”妻子乖乖地咧嘴笑了……多么美好的爱情,多么感人的场面。

郑瑜也笑了。呵呵地笑!

可是,就在此时,一声刺耳的谩骂声从屋外传来。

“老头子还有工夫拍照片!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瞎忙!”

众人皆惊,一看,是于老伯的儿子。原来于老伯是离休干部,有条件将子女的工作安排得更好,他却未利用“手中职权”这样做,于是与子女结怨,一结就是几十年。

难说孰是孰非。只是父母老矣,时日不多,所有积怨都该烟消云散。当某日开口叫“爸爸”、叫“妈妈”而无人应时,那种刺痛该是刀剜心头。

郑瑜一脸怒气、一腔伤感掩门而去。

是啊,每张照片的笑容背后未必都是欢乐。

郑瑜在心中对自己说了一句:也许拍照不仅仅是拍照。

志愿者,从一个到十名

于是,郑瑜的志愿者之旅又多了一层含义:做一位关爱老人的爱心大使。

他想为老人带去更多的欢乐,要与老人更多地交流,也要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

于是,郑瑜的志愿者队伍从一人慢慢地发展壮大到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拾光摄影服务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加入拾光摄影服务队,必是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要奉献双休日,要拿出拍照的成本费、开车的汽油费,还要应对不理解的冷嘲热讽,甚至还要瞒着家人受着委屈。

是的,就像当年那位从村口跟着郑瑜、一直到郑瑜离开时还说他是骗子的老人,很多人都在心里打了个问号:你究竟为何要帮老人拍照片?

“什么也不为!”郑瑜的答案始终不变。若说有一个“为”,那就是为了老人开心。

每一位加入拾光摄影服务队的小伙伴都坚守这一初心,而且在一次次为老人的志愿服务中愈加坚定。

姚晶晶,郑瑜的发小,和郑瑜一样也曾当过兵。有次聊天,他问郑瑜:“你双休天都干点啥?”郑瑜说:“帮老人拍照啊!”姚晶晶听了莫名其妙,直到跟着郑瑜去了一次,才知道这是件啥事。当天他就强烈要求加入队伍。郑瑜说:“我不要求你的摄影技术有多高,但是你一旦加入就不能反悔。我们服务队是一个班,我是班长。我们是‘军事化’管理,既然做了就不能敷衍也不能打退堂鼓,这样涣散军心影响队伍。你再考虑下。”

姚晶晶考虑了一晚上,第二天坚定地交上了志愿加入服务队申请书——口头的,但一诺千金。

和姚晶晶一样,还有张玉鸳、小波、亮亮……他们十人,一个班,自始至终。他们坚守诺言,坚守初心,矢志不渝。

走进张老伯家,一年多未出门的老伯反应迟缓,家中因久未打扫而浊气弥漫,邻居捏着鼻子夺门而逃。郑瑜和小伙伴却走近老人,帮他梳洗,揿下了那张难得的生日照。还有吴阿婆,在拾光摄影服务队的帮助下,完成了和20多个子孙合影的心愿。在养老院,那个暴雨天,老人们翘首以盼,没想到摄影师信守诺言,拿着装好镜框的照片来了,还与他们聊天说笑……“拾光”,留住了4000多位老人开怀的笑容,也留住了从指缝中悄悄溜走的美好时光。而给与郑瑜和小伙伴的,又何止是笑容和美好呢?

很多个双休日,郑瑜和小伙伴丢下家人,放弃陪伴孩子,站在三脚架前,一拍就是一整天。还要自费冲印,给老人买小礼物,不是一天啊,是六年哪!家人没有抱怨那是假的。但是,当带着家人一起去给老人送照片时,老人们握着服务队队员的手,一个劲地说:“弟弟啊!谢谢侬!谢谢侬!”老人们像花儿一般灿烂的笑容,真的,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老人如同孩子,那笑容天真无邪!

天真的笑容融化了抱怨的心,驱走了不理解的闷气,种下了尊老爱幼的种子。“拾光”的每一位队员,每一位队员的家人都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而他们,也收获了最大的幸福——“相由心生”——每一位善良且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人都会因此美丽而自信!

郑瑜这位爱心大使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帮助。他所在的奉贤区金海社区全力以赴支持“拾光”,专门腾出一间大房间给“拾光”做工作室,还搭了摄影棚。另外,还牵线搭桥,得到了东方美谷公司和英科实业的帮助,有了照片打印机和相框,这样现场拍现场印现场送,老人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郑瑜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我们‘拾光’的力量有多大?爱心志愿者应是全社会的力量。我希望有更多的‘拾光’,但我更希望有一天‘拾光’不再!那是因为每位子女、每位有能力拍照的人都主动用自己手上最便捷的拍照工具——手机,给父母、帮身边的老人拍照,让老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留下最美的笑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