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谈璎
青海果洛州的牦牛和“上海牌”的保险,听上去浑身不搭界。精准扶贫工作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民生福祉,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决胜的关键阶段,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也存在着边脱边返、边扶边增的“沙漏式”扶贫难题。怎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上海力量”,让各地贫困群众感受到“上海温度”?金融行业交出一份运用了“上海智慧”的答卷。
比如,聚焦“因病、因灾、因学”三大致贫、返贫成因,中国太保产险2017年10月在河北邯郸魏县推出国内首款商业防贫保险。“防贫保”项目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联合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它以行之有效的支出管理确保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相对稳定。截至今年9月,“防贫保”已为全国16省140个县超过5000万临贫、易贫人群提供防贫托底保障,累计赔付金额近6000万元。
在青海果洛州,“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首次将农业保险送上高原地区,保险公司积极吸纳优秀藏族青年成为正式员工或农险协保员,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在日喀则,保险公司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和组织帮扶等方式,重点支持当地农户发展养殖业,提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能力。中国太保还上线了“彩虹”精准扶贫公益平台,集中销售来自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并帮助贫困地区建立起特色产品追溯体系,实现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产业的良性发展。
已经行动的还不止保险业。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工作今年加大力度,覆盖海南省、云南省多个贫困区县,挂钩天然橡胶现货产量,并持续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交易所出资金,保险公司出保单,期货公司帮助对冲风险,共同保障胶农收入。一边是胶农,另一边是看上去“高大上”的金融衍生品,上期所为它们架起“金桥”。
利用金融知识和专业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帮助贫困地区金融脱贫、产业脱贫。这个脑洞有点大,效果出乎意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