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当理想的琴键扣动奋斗的琴弦 “最强大脑”聚临港 巅峰对谈话未来
第2/3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19-10-29

当理想的琴键扣动奋斗的琴弦

◆曹刚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午开幕,40多位诺贝尔科学家齐聚申城。思想盛宴开场之时,让我们先重温约一个世纪前一位诺奖大咖的名言:“理想的琴键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的乐章。”出自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奖的牛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居里夫人。

毫无疑问,世界顶尖科学家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种精神很难学习。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顶尖科学家都是由“特殊材料”构成的天才,天生具有强大的智商、情商和逆商,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并愿意为科学奉献一生。

诚然,“最强大脑”有天赋异禀之处,但他们身上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而且确实受益。

回到100多年前,居里夫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一群执着的科学家,在物质条件匮乏、研究不被理解的恶劣环境下,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一种完全看不见的东西——量子。他们倾其所有,屡败屡战,最终成为量子力学的先驱,并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心无杂念地投入研究,纯粹地去享受过程,是顶尖科学家的共性。此番境界,何尝不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努力学习和追求的?

几天前,在浦东国际机场采访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格雷格·塞门扎。这位63岁的白胡子老人刚结束越洋飞行,聊起科研仍满面红光。他不止一次地感慨说,做科研特别“美妙”,常有创造性发现,年轻人应当追寻内心的想法和兴趣。即便聊到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他依旧露出圣诞老人般的笑容,仿佛那些障碍只是促使自己不断向前的助推器。联想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去年接受专访时说的话:“当我发现核糖体的研究新成果能改进抗生素,治愈更多疾病,感觉很幸福。”

保持纯粹和透明,像个快乐的孩子——许多科学家的这份初心,我们可曾忘记?

约纳特的“幸福”背后,是多年痛苦的瓶颈期,一直被人泼冷水,甚至险些遭到研究所开除。她睡在实验室全力攻关,付出了超强毅力。她说,人生中最激动的时刻,不是获得诺奖,而是“核糖体研究取得突破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做好失败的准备,但不轻言放弃,所有重大科学突破几乎都经历过惨痛失败。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能不能收获更多勇气和坚持?

说到“孩子”,还拥有一个让大人羡慕的特质——永葆好奇,有时能帮助我们换个视角面对挫折。塞门扎把“不确定性”看作科研的魅力,“不知道某一项研究会带我们去向何方,有时候从这里开始,会在未知的那里得出某个结论”。

这里的“不确定”,在有些人眼中,就是失败和坎坷。如果充满好奇心,看似意料之外、令人沮丧的结果,也可能成为开启新一段研究旅程的钥匙。跋涉科学之路,犹如攀登险峰,到山顶常会发现另一座高峰耸立前方。你若把它看成险关要隘,踟蹰不前,将因此错失前路的无限风光。何不将它当作全新挑战,满怀好奇地向前冲?

跋山涉水的途中,你不是一个人。世界顶尖科学家都很看重“合作精神”。比如塞门扎,和不少中国学者有过合作,“实验室就像大家庭,大伙儿分享成果,交流困惑,为共同梦想一起努力”。

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上周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一个经典合作故事——1895年,荷兰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的穿透力,带来强大医学应用,但他没发现X射线可被衍射,德国科学家劳埃上世纪发现了。可劳埃没意识到X射线还能帮助解析物质结构,后来被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携手完成,应用于分子结构解析,让人类初窥生命的奥秘。四人分获1901年、1914年和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跨时代跨行业的合作,推动人类文明前进一大步。合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各行各业都必不可少。再伟大的天才,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去摘取科学皇冠上的任何一颗明珠。

最后,不能忘了科学精神的核心——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质疑精神。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说,科学要去否定以前的规则,去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而不是按部就班把原来的事情做得更好。

两位量子力学的大咖爱因斯坦和玻尔激烈论战数十年,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质疑他们的一些理论。千百年来,各国科学家在质疑声中不断碰撞思想、加深合作,推动科学进步。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不如此。

顶尖科学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也许无法模仿或超越,但他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质疑精神,却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学习和追随。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