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扫一扫添加新民体育、新民演艺微信公众号 文化先行 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辐射长三角
第11版:文体汇 2019-11-02
汇聚五部原创精品 分享五种经营模式

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辐射长三角

①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

②沪剧《啊,母亲!》

③话剧《生命行歌》

④沪剧《心归何处》

⑤音乐剧《小城之春》(2017版)

昨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挂牌,与此同时,上海优秀民营院团也带着原创优秀剧目,拉开为期两个月的“2019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获奖剧目赴长三角(安徽)展演宣传推广系列活动”(简称“赴安徽展演系列活动”)。

昨晚,上海文慧沪剧团最新创排的沪剧《心归何处》在合肥瑶海大剧院成功上演,感人肺腑的故事、以情动人的表演,让上海本土剧种在合肥寻到知音。之后,话剧《生命行歌》、沪剧《啊,母亲!》、音乐剧《小城之春》以及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也将陆续上演。

这是自去年“惊艳”杭州后,上海民营院团再度凭借优秀佳作在长三角大放异彩。而这支上海文艺创作生力军积累的经验,也成为昨日“2019长三角民营院团创新发展专题交流会”上最具含金量的话题。

安徽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丁光清说:“上海优秀民营院团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培育很值得安徽剧团借鉴。”而安徽省演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安徽大剧院副总经理欧阳旺则表示:“希望上海民营院团多多来我们剧院演出,我们一定会挪出最好的档期,留给这些优秀的原创作品。”

五部优秀作品

全方位凸显民营力量

今年恰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市文旅局的指导支持下,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特意组织具有代表性的5家上海优秀民营院团,各自携带在“上海优秀民营院团展演”获奖剧目赴安徽展演。

此次亮相安徽的5部作品题材多元、形式各异。上海文慧沪剧团创演的沪剧《心归何处》,反映了人与社会、城市和时代之间的大爱;上海上艺戏剧社创作的话剧《生命行歌》将目光聚焦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上海新东苑沪剧团的沪剧《啊,母亲!》探讨了母爱与社会责任感。三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都切中了当下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让人看到了民营院团在题材选择上的敏锐及其社会担当。

上海现代人剧社根据影片《小城之春》改编的同名音乐剧以及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探索之作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则刷新了观众对民营院团作品的既有印象。《小城之春》让人们看到民营剧团在电影题材上的开拓,而《我,哈姆雷特》则将莎士比亚的经典与古老昆曲嫁接,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如今上海民营院团登记在册的有200余家,其中三分之一都活跃在市场一线,60多家每年都有原创作品出炉,30余家经过市场检验和挑战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并成为业内标杆。

之所以连续两年组织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赴长三角地区展演,主办方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坦言:“已经占据演出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上海民营院团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成为了上海不可忽视的一支创作生力军,在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推进的当下,民营院团之间的深化艺术交流,也能促进长三角地区文化的共同发展。”

五大运营模式

透露良性运作的奥秘

以前民营院团给人的印象,就是捧着几出盛演不衰的传统戏当作铁饭碗,能够自负盈亏、保持温饱就是成功。而如今的民营院团要活得更好。他们每年都创排新剧,培养自己的演员梯队和年轻名角,如上海文慧沪剧团,更将触角伸向更潮更受年轻人欢迎的音乐剧;而像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这样从传统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创新作品早已走向世界,在欧美多国进行巡演。

在交流会上,来自安徽文艺界的相关领导以及剧场、剧团负责人纷纷“打探”上海民营院团的成功经验。而上海民营院团的艺术家和管理者们也大方分享“五大运营模式”,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上海现代人剧社最让人羡慕的,是拥有新光影剧院这方“自留地”。“场团合一”的模式让剧场和剧团之间互相借力打造共有品牌。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就说,“看悬疑,到新光”是剧团和剧场一同努力的结果,剧场要占得市场分额,关键是突出辨识度,区别于其他剧场的特殊定位是立足之本,现代人剧社推出的“悬疑系列”给予了这种辨识度,而剧场盘活的一方人气也为剧团“养成”了一批铁杆粉丝,可谓双赢。

和以往民营剧团只能招揽国有院团退休人才不同,如今“挑班单干”的“角儿”更多的是心怀理想的青壮年。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军、京剧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圈内圈外都极富人气的中国“第一女老生”王珮瑜都有自己的艺术中心或是工作室。他们的加入为民营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提升了艺术质量的平均值。

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家自主办团,也为民营剧团在艺术创作上更为放开手脚。有着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王慧莉所创办的文慧沪剧团,无论从资金、规模还是现代化管理而言,都在民营院团中堪称翘楚。文慧以每年一出原创大戏的速度积累剧目、打造品牌、刷新着市场对民营院团的认知。

此外,依托演艺新空间催生的新生民营院团也成为艺术高校毕业生大展身手的舞台。很多初出茅庐的潜力股就是在这个平台慢慢生长、茁壮起来。而城市文明建设的推进以及观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也让上海诞生了越来越多专营高雅艺术的民营院团,交响乐、芭蕾舞这类艺术领域也渐渐有了民营的身影。

特地调整档期赶来“取经”的合肥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宣祥友感慨,交流会紧凑却信息量爆棚,让人不虚此行:“我们安徽民营院团的数量虽多,但在平均质量和整体发展上还是和上海有着差距,以上海为中心、杭州为目标、江苏为榜样,我们安徽的民营剧团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