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老年人“懒”和“勤”(之二) 常留柱 藏乡放歌 岁月留声
第21版:金色池塘 2019-11-02

常留柱 藏乡放歌 岁月留声

◆年轻时的常留柱与藏族同胞一起过林卡节

◆常留柱曾在西藏演出时的剧照

◆常留柱近照

◆常留柱和好友才旦卓玛在一起

□李定国

他是《北京的金山上》的首唱者,在今年国庆前夕,86岁高龄的他获得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就是声乐教育家常留柱。出身京剧世家的他,一生与歌唱结缘。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执教,后因国家需要,主动援藏,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当了一名独唱演员。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常留柱耐住寂寞,与藏族同胞打成一片,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援藏的20年间,无论在巍巍雪山下,还是青青牧场上,抑或座座帐篷里、堆堆篝火边,都留下过常留柱激情澎湃的歌声,他还培养了很多藏族歌手,挖掘、整理、推广了西藏的民歌。在藏期间,常留柱病过好几次,多次回沪治疗,要不是最终医生认为再也不能回高原生活,他也许会一辈子留在西藏这片净土。

老骥伏枥

金秋十月的一个下午,我再次拜访了常留柱教授。他的寓所就坐落在上音校园边。多年不见的常老午睡刚起,满头银丝、身板轻盈挺拔,思维、举止仍像年轻时那样敏捷,根本看不出是位“奔九”的耄耋老人。常老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起早睡,气功和太极拳是必修课。每天晚饭后,他坚持与老伴一同在上音校园内散步,风雨无阻。

这些年,常老在声乐系的教学任务仍然繁重,除了学校安排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全国许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的“粉丝”也纷至沓来求教。常老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当代民族唱法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这些年,由于身体原因,除了不能再去青藏高原,他的讲学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教学之余,常留柱还编写了《藏族歌曲声乐教学曲集》等一批声乐教材,撰写了《成功的道路——才旦卓玛的歌唱艺术》《藏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等系列学术论文。有空时,他还经常应邀深入社区义务辅导业余歌者。他的退休生活,始终围绕着教学在连轴转。

常留柱对我说:“有了好身体,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研究。”尽管不能再去西藏,但曾经的援藏生涯让常留柱永生难忘。

自学藏语

1960年,常留柱以优异的成绩被上音留校担任葛朝祉教授的助教。当时西藏急需从全国调集各类专业人才支援。上海也派出了首批援藏干部,其中原本有上音的另一位老师,但她因身体原因不能上高原。在一时没有合适人选替代的情况下,常留柱自告奋勇挑起援藏重担。

那时进藏很艰难,路上九天九夜,几经辗转。26岁的常留柱为了鼓舞进藏干部的斗志,一路高歌、一路表演。但在经过唐古拉山和沱沱河一带时,他也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常留柱初来乍到,不仅不适应西藏的气候,更不习惯当地饮食。但西藏是歌舞的海洋,无论在哪,总能听到优美的歌声。陶醉其中的常留柱,忘记了暂时的困难。

甫到歌舞团,常留柱不仅担任独唱,还要参与节目的编排,辅导团里的藏族歌手。他学的是西洋唱法,如今要面对的观众,绝大多数是藏胞。他们听不懂汉语和外语,于是常留柱努力学习藏语。起初,他用汉语拼音给藏语注音,依样画葫芦地学唱了几首藏族民歌,很受藏胞欢迎,但他自己总觉得不是滋味,身在藏乡,唱不好藏胞喜欢的歌,就不是成功。

为此常留柱下决心潜心钻研藏语和音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后,他的藏语已非常顺溜了。西藏歌舞团是当地最大的文艺团体,是由一支支一专多能的乌兰牧骑式演出队组成。他们年复一年地在哨卡、牧场、农庄、田野、军营等户外演出。夏季酷暑灼人,冬天又寒风刺骨,风沙袭扰,常留柱在演唱时,常常一张嘴,就有许多细沙被风刮到嘴里。他吐出细沙继续演唱,这种精神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藏民们会送上事先准备好的酥油茶和青稞点心,以表感激之情。常留柱总说:“能得到藏胞的喜爱和欢迎,是最大的幸福。”

谱写心曲

藏胞的认可,激励、坚定了常留柱更好地学习藏歌、藏戏和藏文化的决心。演出之余,他经常深入生活、四处寻访,结交了穷布珍、白玛老爹、巴青、次仁穷格等许多藏族民歌高人和原生态歌者,他从这些老艺人那里,记录、收集、整理了200多首濒临失传的藏族民歌,这些作品不仅是常留柱艺术人生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经他首唱的《格桑拉》《长松拉》《达瓦训奴》等歌曲受到各族观众的欢迎,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北京的金山上》,这是常留柱从老艺人扎西处学到的一首《山南古酒歌》。他觉得旋律非常美,就与歌舞团团长兼驻团作曲马倬一起填词改曲,经他首唱后,好评如潮。

有一次在昌都采风时,偶然听到当地一位缝纫女工雍西(歌手韩红的母亲)天籁般的歌声,爱才心切的常留柱千方百计把她招到团中培养。一年后,北京举办全国文艺汇演。雍西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演唱了《北京的金山上》,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在场观演的周总理盛赞之余,建议把歌中最后一句的歌词“社会主义幸福天堂”改成“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此作后来成了从上音学成归来的才旦卓玛代表作和保留曲目。

1965年,常留柱随西藏歌舞团出访尼泊尔王国。归国途中,要为中尼边境地区的驻军和筑路部队及民工作一场慰问演出。在西藏,人民军队被尊称为:金珠玛米,受到人民的崇敬,常留柱也感同身受。人民解放军为了边境安宁,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山筑路,遇水架桥,许多战士还为此付出生命,途中他目睹了他们全然不顾危险,在大山中悬空作业。常留柱一直想写首歌唱解放军的歌,这天中午在一处工地休息时,他听到了藏族民工代表献上的颂词,创作灵感顿时被激发,借鉴了藏族民歌《拉莫孔唐拉莫》的曲调和节奏,一气呵成完成了《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歌坛经典之作。

采访手记

一生的事业

当年援藏,原本三年轮换。但常留柱因为爱上西藏和它的音乐,一去就是二十年。其间,因为身体原因,多次回到上海治疗。1980年,因为一场疾病,常留柱被调回上音工作。贺绿汀院长曾钦点他担任上音附中校长,他婉拒了,并主动要求回声乐系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从事喜欢的歌唱教学工作。在声乐系工作的这些年,他培养了十四个少数民族百多位歌唱新人,在各类声乐大赛中摘金夺银。他把歌唱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无怨无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