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前几天正式启用,全部审批服务事项均可全程网办,办事体验如同网购。听到企业“轻松方便”的评价,上海中研宏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们笑了,“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值得!”
这家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是临港“智慧城市”建设的老朋友了。此前,他们与阿里合作,在上海浦东临港智慧城市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共同打造了临港的“城市大脑”——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实现城市管理的主动发现;再利用智慧派单引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如此,城市运行事件处置的闭环率接近100%。
“提出要建设‘一网通办’平台时,几乎没有人看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侯晓宇博士告诉记者,难度在于,平台涉及13个垂直管理系统,数据不仅要“出得去”,还得“收得回”。
近50人的团队为此动足了脑筋,先运用了一款无形的机器人——政务机器人技术。“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打通。”侯晓宇解释。在授权下,它可以像“爬虫”般抓取有效数据,并实现数据录入和审批回写等功能。
“另一项原创技术是政务中台。”侯晓宇介绍。这是面向政务服务提供迭代交付的基础平台,需要实现某一服务功能时,通过自定义表单、工作流等基础模块就能快速“搭建”出来。“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包含84类事项,再细分囊括了新办、补办、变更等387个情形,肯定不能按传统的方法搭建。”侯晓宇还记得,在研发初期,团队在录入数据后测试垂直管理系统,却遇到了“只读”的情况。反复检查,原来是测试前一天对接的垂管系统升级了。“这时就体现政务中台技术的优势了,尽管当时很仓促,但只需修改小部分代码,就能解决问题。”侯晓宇说。
目前的1.0版平台主要面对工程领域,但团队已马不停蹄地投入了版本升级中。对于三个月后的2.0版,我们能期待些什么?“首先,2.0版本将面向整个临港新片区的监管,海关等部门也会纳入其中。”侯晓宇一一道来,“其次,我们也将提升平台的安全性。”据悉,团队还将开展“流程画像”,对流程进一步优化分析。
在浦东临港智慧城市发展中心主任陆肖元看来,将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沉淀在这一平台,能实现更人性化、更精准的风险管控。“‘一网通办’将成为政府服务的主要方式,临港作为新片区承担了先行先试的责任。另一方面,在重要事项中,临港探索的容缺受理机制也将是政府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他说,“包括政务机器人和政务中台的技术储备,能有效提升跨领域、跨部门的数据互通效率,可复制性很强,将来有望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