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舞经》
②《魔笛》
③《锁麟囊》
④《战上海》本版图片记者 郭新洋 摄
流连上海,有景,有情,更有艺,有韵。一场艺术的盛会,一个人民的节日,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倏尔一秋,走过丰收的季节,意犹未尽。
金色的日子里,在上海,遇见世界;遍全球,谱写中国。灯光亮起,帷幕启开,人影交叠,精彩纷呈的舞台上,是艺术的声音,是百姓的食粮,亦是城市的脉搏。
舞台,现原汁原味。如果你和贝多芬的品位相似,最喜欢莫扎特钦定版的《魔笛》,那么今年的艺术节一定会让你甘甜如饴。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在业内被戏称为“当仁不让的正宫”,他们是当今艺术圈保守流的执牛耳者。对于传统经典剧目创新、改良式的“作妖”,在斯卡拉歌剧院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意大利人第一次来上海,但今年斯卡拉250人全团驾到,外加超过25个集装箱的家当,却是破天荒的第一回。为了100%复刻莫扎特时期的音乐,斯卡拉歌剧院甚至带来了自己的古乐团。莫扎特时期的乐器包括单簧管、长笛,与现代吹管乐器造型不同,自然发声也有所不同。有了古乐团的伴奏,上海观众穿越回18世纪,品鉴莫扎特艺术生命最初与最后的两部作品。莫扎特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里曾说:“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上海的舞台,致敬大师的同时,岂不是昨日重现了。
舞台,现进取创新。少林武僧不玩功夫,却炫耀起非凡舞技。从初时嵩山少林寺没有灯光效果的汇报演出,到五湖四海的满堂喝彩,黄家好持一本《舞经》,一跳11年。2019年秋日的上海舞台上,《舞经》又一次史无前例:19位少林武僧与一位专业舞者的交融;僧服之外,换上黑色西装的他们在等身高的木箱之间闪转腾挪。诞生11年,在全球33个国家演出200多场,观众超过25万人,终于,这个秋日里,比利时编舞家彻卡欧创排的《舞经》登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这也是其开演以来首度来访,且亚洲仅此一站。舞蹈与武术的糅合,是传统精神的当代呈现。
舞台,现中国力量。真正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无不传递能量,引人思考。在艺术节的舞台上,我们看见峥嵘岁月里谁人擎起中国的希望。《战上海》以杂技语汇完成了一段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上海往事。海派杂技对红色文艺作品的首次探索中,凭独特的艺术形式重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艺术,引导我们了解历史,记住壮士,缅怀英雄。
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之约,已是余额不足。不过一月,匆匆,太匆匆。42台96场参演剧(节)目中,全球首演7台,亚洲首演6台,上海原创8台,值得回味的太多太多。超越时间与空间,上海装下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上海,见识了中国。无论是经典,还是新作,无论是顶尖艺术家,还是无名群演,共同谱绘了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的光芒万丈。甚至,未来已来。明年艺术节的舞台已经揭开了神秘面纱。美国著名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将带来音乐剧《不可能的黑郁金香》,该作品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及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委约,计划于明年艺术节期间全球首演。
这是一个无比真诚的舞台,交流,交心,且深知艺术的终极智慧——大师,大作,原是为大家。本报记者 华心怡
全球首演剧目
◆上海音乐学院交响诗《英雄颂》
◆上海芭蕾舞团芭蕾舞剧《茶花女》
◆新版京剧《大唐贵妃》
◆龚天鹏第十一交响作品《潮》
◆云门舞集与陶身体合作专场
◆沪剧《一号机密》
◆侯宇主演京剧《杨门女将》《遇皇后,打龙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