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临港新来的年轻人
第4版:要闻 2019-11-19

临港新来的年轻人

新片区首批选调生采访实录

首批15名选调生居住的人才公寓 本版图片 杨欢 摄

学历最高的选调生殷军

最年轻的选调生庞婉杰(右)

最有“诗意”的选调生宋词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杨欢

昔有浦东“八百壮士”冲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今有“先遣队”挑起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重大使命。随着临港新片区掀开建设大幕,广纳英才成为首要任务。明天,临港新片区将出台支持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

9月25日,市委组织部会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召开“追梦新时代在新片区绽放青春风采——选调生到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职座谈会”,在全市遴选了首批15名选调生到临港新片区,开展为期2年的挂职。首批选调生中10名为“90后”,另外5名则是“80尾”。

转眼1个多月过去了,这批年轻人在临港工作生活得如何,是否融入到临港快速发展中?记者走近临港选调生实地采访,聆听他们的亲身体会、感受他们和临港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

学历最高的选调生

上天入地新挑战

“当天晚上,我接到被选调到临港的任务;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临港这片热土报到。我觉得这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今年32岁的殷军是首批选调生中年龄最大、学历最高的,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生毕业。作为年轻人里的“老同志”,他比其他选调生多了几分沉稳,也对临港新片区发展有更多的思考。

来临港之前,殷军在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工作,目前分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和其他许多选调生不同,殷军在市金融工作局工作时,曾参与过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制定,对临港新片区的总体框架、金融政策等非常熟悉。

尽管如此,谈到初来临港,他坦言,“老革命”还是碰到不少新问题。“如果说过去的工作是以顶层设计‘上天’的居多,来到临港后,则面临许多‘接地’的现实问题。”

比如,过去参与制定政策时,只是笼统制定一些率先在临港落地的金融业开放政策,包括扩大金融机构外资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但到了临港,有意向来投资的企业会具体咨询如何找到合资伙伴、具体流程怎么办理等。“这都需要我们和其他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为企业打通来临港创新创业的‘堵点’。”

临港一月多,殷军每天如海绵般吸收新知识。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并作出了“五个重要”的指示。“和我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是: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这亟需在金融配套服务上有所突破。我认为,无论在金融监管规则还是税收等配套支持政策,都要加快和国际接轨,打通离岸业务的‘最后一公里’。”

身在临港,殷军仍和市金融工作局保持密切联系,既为一些临港企业咨询办理相关业务提供便利,也把这里碰到的实际问题和老同事们沟通,为市级部门下一步制定政策提供“干货”。

殷军家在市区,距此有近1小时车程。虽然这里提供人才公寓,但妻子对他“约法三章”,其中一项就是:晚上8时前下班还是要回家。于是,他成了“两栖人”,在临港和市区穿梭。周末,妻子来临港“视察”,殷军带她“临港半日游”,漫步滴水湖畔,到大隐书局辟情操、在大学里重温校园的美好,品尝“网红”的阿新海鲜……临港给妻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更加支持丈夫的事业。

“能把个人的成长和临港新片区的发展融为一体,是人生难得的经历。”殷军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临港新片区如何和其他区域错位发展,体现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特’字定位,精准筛选出符合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的企业,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最年轻的选调生

喜看高楼平地起

23岁的庞婉杰是“湘妹子”,也是首批选调生里最年轻的一位。庞婉杰来自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目前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处工作。

毕业两年多,庞婉杰一直在各部门轮岗。“一天下班前接到人事部门电话,让我明天一早去临港报道;我一夜无眠,既兴奋期待,也有些忐忑。”庞婉杰告诉记者,刚毕业她就有去基层锻炼的意向,“过去只在新闻上听说临港新片区,知道是中央给上海新的三大任务之一;没想到,有机会到临港新片区,成为临港的一份子。但毕竟没有经验,心里也有些忐忑。”

来到临港,庞婉杰顾虑渐消。虽然工作节奏很快,但规划资源处特地为她安排了带教老师,重要专项项目的协调会等都请她一起参与;有时候还去现场实地踩点,“看到许多重要的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这种兴奋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揭牌才两个多月的临港新片区,正以“非一般”的速度迅速成长。在这里,庞婉杰目睹了临港从人迹罕至到人气渐旺的变化。为了改善交通环境,分担S2交通压力、联通S3,两港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于上月20日启动,这段未来连接S2与S3的快速道路将采用“主线高架+地面辅路”的形式,对改善对外大交通、加速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不但大路要畅通无阻,小环境也要精耕细作。庞婉杰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临港工作并安居。有居民反映,一所小区附近的幼儿园到了接送时候会出现拥堵。为此,她和新片区管委会的同事们,会同幼儿园、物业公司、交警等到现场勘察,为解决难题出谋划策。“新片区的精细化管理,就体现在一件件这样的小事中。”

来临港一个多月,庞婉杰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的“拼”,虽然中午有休息时间,但大家几乎都是吃完饭,就马上回办公室工作;忙的时候甚至连饭也来不及吃,所以方便面成了各个办公室的“标配”。

因为离市区遥远,庞婉杰和家人只能在不加班时的周末见个面,两头奔波虽然辛苦,“但想到我们正在参与绘制的蓝图将变成现实,未来这里将有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滴水湖畔将出现国际一流的建筑、高精尖的产业,我们的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最有“诗意”的选调生

年轻朋友来相会

15名首批选调生中,宋词的名字最好记,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如同诗歌中描写的才女,蕙质兰心、温婉如玉。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但在浙江大学读书的6年时光,将她“同化”得宛若“江南妹子”。

到临港之前,宋词在市委党校工作。“就像带班辅导员”,她负责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时的综合协调工作。和其他选调生一样,接到调动的通知后,她完成手上的工作交接,就奔赴临港,成为“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的一员。

刚来那几天,宋词收到了“史上”最多的微信消息,有朋友、同事发来的问候,还有领导的叮嘱和鼓励。大家的关心,让宋词感受到了成为“临港人”要扛的重担。

她告诉记者,自己对在临港的生活有了真实感,是入住馨悦名邸的那一天。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她搬进了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安排的人才公寓。房间有50多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配备了生活必备的全新家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区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港城新天地。“管委会还贴心地把15名选调生安排在一起,有重回大学的感觉。”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顿火锅的工夫,便熟络起来。宋词告诉记者,15个选调生分别来自2015、2016、2017三届,此前参加半军事化封闭集训时,同届的选调生就打成了一片。住在宋词旁边的是两位2015届的选调生,“我们的厨房窗对窗,经常闻到对方房间传来的饭菜香,就跑过去蹭饭了。”

朋友们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温暖,宋词渐渐适应了在临港的工作和生活。每天搭邻居们的“顺风车”上下班,工作结束回家后就练书法、做美食、读书;既有互相照顾的集体生活,又有独处一隅的美好时刻,“一屋、三餐、四季,独享岁月静好,这便是理想的生活。”

来到临港已有一个多月,尽管新工作节奏较快,宋词也努力地把生活过得和她的名字一样,充满诗情画意。记者看到,她在墙上挂了一幅字,是平日里练习的书法作品,内容选自刘禹锡的《陋室铭》。问她为何偏偏选了这首,她说,感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特别符合当下的状态。

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在选调生们的眼里,临港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未来,更是希望无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