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新片区完成首单跨境租赁业务 临港首设“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 中国原研新药实现“出海”零突破的背后 最初家长不愿来 如今抢着送小囡
第5版:要闻 2019-11-19
十年间陈月红在临港三次开办幼儿园

最初家长不愿来 如今抢着送小囡

浦东新区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园长陈月红首席记者陈炅玮摄

这是陈月红来到临港的第10年。从2010年开办第一个幼儿园园区(当时名为“滴水湖幼儿园”),到2014年校舍整体搬迁,再到2015年开办成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茉莉部),她在临港办了3个园区,历经很多艰辛和不易。

如今,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的品牌早已打响,但在陈月红的脑海中,紧绷的弦从未放松过。她感慨,“在临港办学,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

办园第一年有点“冷”

走进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茉莉部),映入眼帘的是五彩缤纷的外墙装饰、宽敞明亮的户外场地、自信阳光的青年教师和活泼烂漫的可爱孩童。

难得闲暇的时光里,陈月红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思索,“怎样让家长满意?怎样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怎样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最初得知要来临港办园时,陈月红也曾犹豫过。她坦言,初见临港,有期待也有失望,几十公里开车过来,除了一片滩涂,附近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我一度想打退堂鼓,但转念一想,困难也是挑战,不如放手一试吧。”一试就是10年,一开就是3个幼儿园园区,自从决定做好的那一刻起,陈月红再也没有动摇过。

做好了心理建设,摆在眼前的难题仍有很多。“2010年还没有地铁16号线,交通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我每天乘公交往返得花费四个多小时,身心俱疲。”

交通不便只是一方面,更让陈月红发愁的是招不满孩子。“那时在临港居住的人口并不多,幼儿园刚开也没有名气,家长们都持观望的态度。”第一年招生只有3个班级58名学生,这让陈月红傻了眼。但她没想到,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

“开办新园区的事情落实下来已经到了6月份,正好错过了浦东新区教师招聘的截点。那时很多人也没有听说过临港,所以新园区招老师非常困难。”为了确保园区顺利开办,陈月红顾不得沮丧,从其他校区紧急“借”来了5位老师。“大家的编制还在原单位,一个班子就这么搭起来了。”

现有27个班859名孩子

尽管当初办园的过程很艰辛,但陈月红在临港也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她说,在临港办学,能够充分感受到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谅解,大家互相包容,这一点令人非常感动。“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职业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同样感到暖心的还有临港管委会的帮助。陈月红告诉记者,幼儿园办得这么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管委会的双限房、人才公寓,让青年教师有了安身的居所,也有了长久扎根于此的动力。”

住宿问题一解决,就得考虑如何打响学校的口碑。为此,陈月红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开办早教小时班,对周边小区的适龄儿童免费开放。“学校究竟好不好,得让孩子来体验。这种方式既能打消家长们的疑虑,又可以通过他们口口相传,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校、了解课程。”

早教活动的效果立竿见影,整体搬迁后的第二年,招生变得异常火爆。2015年9月,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宜浩部)的学生增加到270名,直接翻了一倍。陈月红告诉记者,今年,宜浩部和茉莉部两个园区一共27个班级,包括859名孩子、112位教职员工。

如今的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家长们纷纷抢着报名。谈起3次办园的经历,陈月红脸上尽显骄傲和喜悦。她说,园区的发展和临港同步,自己始终是跑着向前,不敢有一丝懈怠。“过程虽然很辛苦,但被认可的时候,感觉很幸福。”

本报驻临港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