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气温今起“爬坡” “幸福表情墙”讲述精彩人生 海归“上岸” 移动式厕所“身材”小巧易拆装 从“一楼一户”到万家灯火
第7版:上海新闻 2019-11-20

从“一楼一户”到万家灯火

15年,他在这里安家立业,临港旺了,他也笑了

王勇幸福的一家首席记者刘歆摄

王勇是天津人,然而对他来说,临港早已成为了“第二家乡”。拼搏奋斗15年,他亲身参与、见证临港从滩涂水域到现代新城的蜕变。在这里,王勇完成学术的储备、有了个情感的归属、明确事业的方向,演绎出人生的“幸福三重奏”。

工作在临港干劲十足

2004年,上海海事大学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区时,王勇就曾来过临港。那时,这片位于东海之滨的滩涂荒地还处于“半夜海潮入耳鸣,日照海鸥追帆行”的“原始状态”。这片陌生的土地过于安静甚至有些荒凉,用王勇的原话表述,“荒得连棵草都没有,一眼望到天际线都是泥地。”那时,这位即将跨出大学校门的小伙不会想到,自己将扎根于此,结婚、买房、生子、工作,成为一位“临港人”。

见到王勇是在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室里,他正和同事讨论产业项目的推进事宜。自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工作节奏加快了,他加班加点成为了常态。“临港新片区的定位是特殊经济功能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蓝图已绘就,接下来就需要依靠开发建设者们的努力。”虽然连轴转的状态使得身体有些疲惫,但王勇心里觉得很高兴:“一生之中能有机会,参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我觉得非常荣幸。”

11月18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完成机构设置的调整和人事变动,王勇被调往临港新片区企业服务局,在新岗位开启新征程。他说,临港有种特殊的气质,让身在其中的人会产生一种使命感,想要见证它的发展,参与它的建设。“有次去市中心开会到很晚,还需要紧急赶回临港加班,的士司机把我送到后问,你们怎么这么忙呀?我笑了笑回答,新片区开始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作为‘店小二’可不就得忙嘛!”

生活在临港舒适惬意

王勇住的地方离单位不远,开车10分钟就可到达。2009年,他太太作为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申请到了首批双定双限房。夫妻俩结束了两地奔波的生活,把家安在了临港。“入住宜浩家园时,整栋楼里就我们一户人家,晚上回来的时候还有点害怕,当时就想着,什么时候这个地方能够万家灯火就好了。”

如今,王勇的希望成真了,临港的人气越来越旺,不仅小区里的停车位停满了,每逢节假日,去附近的港城新天地吃饭时,餐厅还需要排队。“临港正变得越来越好。以前从市中心赶来上班要倒两个多小时的龙港快线,现在有了轨道交通16号线,运能逐步提升、时间逐渐缩短。两港大道还在进行快速化改造,S2辅道的建设也在推进中,交通越来越便利,过来方便多了。”

2014年,王勇的女儿出生了,小家伙的到来让生活变得更忙碌、也更幸福。“我家宝宝是个‘临二代’,现在就读于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和家只隔一条马路。”工作之余,王勇就带着女儿到上海海事大学的图书馆看书,乏了就去滴水湖边散步。他说,在临港养娃最大的好处,就是这里的PM2.5常年维持在25左右,晴天还会拥有专属的“临港蓝”。

成为临港人倍感荣幸

刚来时,王勇也曾有过搬回市区的念头,但在临港呆久了,便不由自主地会对这片土地产生一种眷恋和寄托。现在他逢人就介绍生活在临港的好处,“晨起跑步时呼吸着新鲜空气,你会爱上生态宜居的临港;和家人漫步在滴水湖畔,你会爱上舒适惬意的临港;分秒必争地加班工作时,你会爱上奋力拼搏的临港……”

爱上临港的理由实在太多。王勇感慨,“未来已来,临港可期,拭目以待吧。”

本报驻临港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