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出的“快递展”档案
当年参加“快递展”的快递员
名为“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展览正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其中的一个特别项目“‘62761232快递展’档案”,勾起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艺术家、参与者、报道者……
“62761232快递展”曾经突破了常规艺术机构的展览制度与框架,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欣赏、体验与参与艺术的新方式。2004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青春期,也是一群新兴媒体人正在经历的青春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参与组织的展览,正顺应了如今艺术入生活的趋势,让艺术成为连接美术馆与社区、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时隔十五年,“62761232快递展”的文献档案首次在国内美术馆与公众见面。
快递来一个“未知”
2004年9月,由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发起,四十二位艺术家自筹资金,比价了多家快递公司之后,最终将十五位快递员培训成了艺术递送员,参与了这样一次特别的“外卖”展览。“快递展”期间,上海市民可以通过拨打快递公司的电话62761232,请快递员将浓缩在一个行李箱里的展览带到面前。
打电话叫快递的市民并不知道自己叫来的快递员,会让自己面对怎样的一个展览,有时候市民还会受到邀请,无意间成为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正是这样的未知性、开放性,让当代艺术打破了美术馆博物馆的高墙樊篱,随着快递员的行踪渗入到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中。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因为一个好奇的电话,踏入了艺术的领域。这是一次具有实验性与开创性的艺术实践。
参与到展览之中
比如有件作品“打磨快递员”,打电话的市民会从快递员手中接过一张这位快递员的照片和砂皮。快递员请这位市民用砂皮打磨照片,几次之后,照片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打磨痕迹,人像在一次次的打磨中变得模糊,显出了生活赋予人物的沧桑。
还有件作品名为“反艺术分子”,打开的工具箱里塞满了乱七八糟的建筑工地用品,细瞧之下,有用过的脏兮兮的毛巾,还有几乎分不清颜色的塑料杯,以及破了一个洞的安全帽……这是人们常识之中的艺术作品吗?显然不是,想必打电话叫了快递的观众面对这个工具箱也会一脸茫然。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的目的——“反艺术”就是要反对下意识的“艺术挂在墙上”“艺术在璀璨灯光下”的形式,反对固有的思维定势。
十五年变与不变
再看快递展中的这些艺术家,丁乙、费大为、耿建翌、何岸、胡介鸣、金峰、金江波、刘建华、施勇、徐震、杨福东、杨振中等等,十五年前,他们尚处于一个等待认可、等待外部世界认识他们的阶段。十五年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外貌——有人变得圆润了,有人变得绅士了,也改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个生态环境。耿建翌已离开人世,可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
在步履不停的中国当代城市叙事中,“变化”成为主流,“不变”反倒成了“遗迹”。每一个走入展厅的人,都会看到自己可能忽略的现实以及历史和当下。正如策展人吴蔚所说,展览如同流动的街区缩影,邀请观众漫步、浏览、体验和交流,在此,观众和艺术家都是现代都市的行者,共同感知当代城市的肌理、挖掘现代生活的细节。
本报记者 徐翌晟
马上评
城市记忆
在经历了整个11月的各种艺术展会洗礼之后,对于艺术的认识从作品的价格到价值,形式从平面到多元化,都有了更远更深的延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里重温这样一个发生在15年前的“快递展”,不由感叹其先见性。
艺术和生活之间本无藩篱。
“快递展”的有意思之处,正是这个展览并不发生在通常的美术馆,而发生在街区,发生在办公室,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发生在那些快递员们可能抵达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谈论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其实谈论的是记忆,艺术家的记忆、街区的记忆,混杂着个人与城市的记忆,绵延至远方。
多伦现代美术馆外一墙之隔便是热闹的四川北路,美术馆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第一家政府打造的专业现代美术馆,但它属于虹口区级美术馆,在馆里,周围的居民与逛多伦文化名人街的游客成了画展的观众,他们的所见,也是他们的城市记忆。艺术,本身源于生活;艺术展,当然也应与生活细节息息相关。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