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安义夜巷”点亮不夜城 海工重器“姐妹花”走出国门 歌手执教高校带出的话题 憧憬田园牧歌 尽享宜居宜业
第3版:上海新闻 2019-12-08

憧憬田园牧歌 尽享宜居宜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解读·生态环境篇

环境优美的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本报记者徐程摄

冬日的上海崇明长江入海口,往来船只忙碌地航行在长江上;江苏宿迁的古黄河湿地,枫叶逐渐变红,一派迷人的“枫”景;游客在浙江湖州梁希森林公园的自然课堂晾晒自己亲手制作的扎染作品;一群珍稀野生天鹅飞抵安徽黄山新安江上游屯溪段水域栖息越冬,尽情沐浴着冬日暖阳……这一幅幅长三角冬景宛如水墨画般别有韵味。

这么美的地方,未来会更美!

“到2025年,长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这段如此具体的指标,来自日前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要办成的大事之一就是: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网络基本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解决长三角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依赖一体化,未来一体化最大成效也将体现在环境改善。

没有一体化,环境问题终难解

《纲要》提出了“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要求,包括空气、水、土壤污染都有具体的联防联治联动机制。曾刚解释道,经济发展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各地单打独斗来实现,但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大家一起行动,才有可能得到解决。没有一体化,没有协同,长三角环境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上,共同制定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建立长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上,联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标准,联合制定区域重点污染物控制目标;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方面,统一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建立联防联治机制。推动固体废物区域转移合作……

只有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才能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探索经济和生态相得益彰新路

如何处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纲要》给出了答案:“坚持绿色共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把生态的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转化成社会福利的价值,这是这次纲要需要关注的亮点”,曾刚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的路径之一,就是要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如果绿水青山不是金山银山,就不符合我们的发展理念了。《纲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通过优化政府政策、建设一批生态环保项目,改变以前那种‘生态不经济,经济不生态’的困难局面。”

如何真正实现“生态友好型”的高质量经济发展?示范区势必要率先破题。《纲要》提出,加快示范区建设,坚持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发展。共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生态格局。切实加强跨区域河湖水源地保护,打造生态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上海如何在生态保护治理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曾刚表示,第一,上海最有优势的是市场,怎样让生态的价值通过市场的机制来实现,而不是完全依靠行政,是要认真考虑的;第二,生态好不好也需要技术,绿色技术研发这块上海有优势;最后,上海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本报记者 屠瑜

畅想一体化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长三角人,写完这篇文章,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憧憬的地方啊!

我想,未来的长三角,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在上海还是江苏、浙江或是安徽,天都是一样的蓝,水都是一样的清,空气都是一样的新鲜,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大家吃着绿色有机食物,生态逐步得到恢复,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昨晚和朋友兴奋地聊起这个话题,朋友略带疑虑:“生态搞好了,经济是不是就难了?”我用从专家那边学来的知识告诉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华为研发基地选中青浦,阿里文娱落户嘉善,都是最好的例子。”

我相信,未来的长三角,会走出一条产城融合的新路,宜居宜业,人们一边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舒适环境,一边投入到创新经济的浪潮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