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让音乐剧变得更触手可及 合拢的扇子大有看头
第8版:文体汇/动态 2019-12-08

合拢的扇子大有看头

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亮相上博

金西厓家属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金西厓刻竹拓本》原件

“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现场

金西厓留青阳文金城画菌菇图竹杖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金西厓留青阳文金城画菌菇图竹笔筒

金西厓木雕果蔬象生

昨天开始,备受文玩爱好者关注的跨年展览“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今年是金西厓先生去世40周年,明年则是其诞辰130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竹刻艺术家、理论家,上海博物馆特别举办了这次展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行的金西厓竹刻艺术专题展。

竹刻集大成

金西厓(1890-1979),名绍坊,字季言,西厓(一作西崖)其号,以号行。出生于南浔望族,受兄长名画家金城和竹刻家金东溪的影响,金西厓致力于竹刻的创作和研究。他精通竹刻工艺中几乎全部的平面雕刻技法,也能雕刻木、牙、石等材质。

在竹刻艺术史上,金西厓可称为后期文人竹刻集大成的人物,他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杭嘉湖地区浙派文人竹刻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作品格调的书卷气,讲求刀法上的金石味,堪称浙派竹刻的殿军。在扇骨雕刻之外,镌饰各类竹制文玩器物如臂搁、笔筒、印规以及烟筒、手杖,也是金西厓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展览上展出的扇子,大都是展开的扇面呈现绘画技法,但这个展览的展柜里扇面却是收拢,重点看的是金西厓的竹刻扇骨,他在将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指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发展为海派竹刻的主流雕刻形式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览包含展品共计163件(套),以竹刻作品为主,还包括木雕、绘画、印章、拓本、名家题跋、档案资料等与其艺术生涯有关的文物。通过系统展出金西厓的作品,全面展示一代竹刻大家的创作面貌和艺术成就,也为弘扬当代江南工艺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范例。

作品重创新

在金西厓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与其长兄、著名书画家金城合作而成的,“拱北画,西厓刻”已成为其竹刻创作中最具特色的作品。长年寓居沪上,与海派诸家时相过从,又使他成为海派竹刻的健将,留下了他与诸多绘画名家合作的竹刻扇面。

他除了留下数百件竹刻精品外,还深入理论探索,撰写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对竹刻进行全面论述的著作《刻竹小言》(由他的外甥王世襄整理),奠定了今天研究竹刻艺术及其历史的学科基础,在全面总结竹刻历史与工艺的基础上为竹刻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真知灼见。他的艺术成就无论生前身后都广受赞誉,而足称盖棺之论的是启功先生“于五百年来竹人之外独树一帜”的评价,就理论建树而论,堪称是20世纪最杰出的竹刻艺术家和最重要的竹刻艺术理论家,五百年来竹人中亦只此一人。

可贵的是,他在竹刻艺术上有很强的独立创新意识,并不满足于竹刻萎缩为书画之附庸,刻法力图摆脱平淡,技法崇尚丰富性,保持竹刻自身的审美意趣和艺术独立性。

上海博物馆与金西厓先生有着深厚的渊源。上世纪50年代,先生本人即向成立之初的上海博物馆捐赠竹刻作品。上世纪60年代,他又主动致电,将家藏作品寄存上博,显示了对上海博物馆充分的信任。这些作品,有许多在后来陆续为上博购藏。2001年和2008年,金西厓先生的女儿金允藏女士又先后向上博捐赠了部分先生的遗作和遗物。加之来自其他渠道的征集,上海博物馆遂成为当今金西厓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收藏机构。

展期将延续至2020年2月23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