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波画
潘高峰
上周在青浦培训,对门就是江南古镇朱家角。晚餐后兜了一圈,夜色中的朱家角静谧安闲,缓缓流淌的河水两岸亮起暖红色的灯笼,映照着白墙黛瓦,充满江南诗意。
如此美景,人却不多。一方面固然因为这里是景点,人流有其规律和季节性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里还不够繁荣,人气仍有提升空间。
朱家角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组成部分。站在古桥上不由凭栏畅想,如能把这里的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有风景的地方把创新经济发展起来,未来这里的夜晚肯定是另一番景象:诗意与时尚交织,传统与摩登交融,生态与生机相得益彰……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去处。
达成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一个地方要宜居宜业,不但要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营商环境体贴入微,社会保障温暖人心,还要保持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但想想就明白,无论是跨区域的交通网、跨省市的社会保障网,还是跨流域的生态协同治理网……一区一地、一省一市肯定无法完成,这也是长三角发展到今天,“一体化”显得格外紧迫的原因。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小视角,如果从国家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
去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久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决定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
国家战略绝非一时之计,而是千秋大业,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刻原因与深邃考量。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特大城市,往往都有着体量极大的城市群作为支撑,以更好地集聚和分配资源,互补促进各自发展。
世界上已经形成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包括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最年轻的现代化城市群,长三角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不打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与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市群之间的充分分工合作,不断提升大城市的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同时让小城市也实现“小而美”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体化”成功的关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很多人注意到,关于沪苏浙皖四地分工,《纲要》明确“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
上海如何舞“龙头”?规划中说得很清楚: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包括提升上海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贸易枢纽功能、航运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
更重要的是,上海必须认识到,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要用更大的胸怀、视野和格局,把自身经济转型、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把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之中来思考谋划,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比如,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产业让渡,甚至需要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到周边地区,这就要求上海主动探索新的产业增长空间,有舍才有得;又比如,在制度探索上,上海要不断以“示范区”和“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的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培育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制度构建能力,为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先行探路。
有人统计,在整个规划纲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宁波11次、苏州6次、舟山5次、嘉兴5次、南通4次、芜湖4次、无锡2次……这一方面说明了上海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长三角一体化,上海不但要善于做主角,也要学会做配角。“龙头”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高度,但真正要舞得起来,还需身体强劲,四肢有力,方能鳞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