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明年春运预计发送旅客三十亿人次 合作推出“申信贷”业务 别让家庭微信群成“流言屋” “做大事的人永远不能埋怨”
第10版:综合新闻 2019-12-19

别让家庭微信群成“流言屋”

长辈“中招”不听劝 专家教如何给家人做科普

中国科协前天在北京举办了“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现场发布了多项科技领域评选结果,广受关注的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也新鲜出炉。尽管辟谣得都麻木了,可和健康有关的“伪科学”始终是流言的主角。有人苦笑,做科普最难的是什么——给家人做科普!你瞧,微信家庭群更新了——妈妈发来一条“饥饿能‘饿死’肿瘤,延缓衰老”;爸爸转发“电子烟无毒无害,是戒烟的利器”,用所谓的专家解读来给自己抽电子烟“撑腰”……

你若告诉他们这是假的,他们一定回怼你:“专家说的怎么会错!”甚至有人发出感叹:新世纪的不孝有三,辟谣为大。每月,由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和上海科技传播学会等联合发布“每月科学流言榜”,令不少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现了原形,可为啥长辈仍然频频中招呢?

研究显示老人更易上当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子刊在今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是转发假新闻的主力,他们分享假新闻的数量是18岁至29岁人群的近7倍。研究人员推测,可能老年人接触网络时间较晚,缺乏相关的媒介素养,而且年岁过高或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更容易被假新闻蒙蔽。

国内又何尝不是这种情况呢?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即便和儿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一天和孩子们也说不上几句话。这份老年人内心深处的孤独让他们渴望能跟上社会的节奏。这时,网络谣言们向他们“招手”,两者一拍即合,“银发低头族”不自觉就成了流言的“二传手”。

“家里长辈为什么总是相信别人?”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阮光锋在《我是科学家》演讲中总结了四点:谣言总是比真相更吸引人、对未知的人和事更容易抱幻想、家庭尊严比真相更重要以及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认知的说法。

“在网上制造科学流言的人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他们比科普工作者更愿意研究老人的心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普负责人告诉记者。再细看,随着年纪越大、身体状况欠佳,对疾病的焦虑让长辈们产生了“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他们传播的大部分虚假信息,都是和健康养生相关的——这厢来一个“低盐饮食不健康”,那厢回一篇“长期服用降压药致死”。在他们看来,反正跟着做也没啥坏处,不如就信了吧。

用家人接受的方式科普

“事实上,目前科学流言多用夸张、惊悚的语言吸引老年人。文中事例没根据、论述不严谨,结论也不科学。”中科院上海分院专家表示,“很多老年人以为看明白了,可实际上自己也没搞懂。”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你告诉他们这是流言,他们往往甩出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算是回应。长此以往,小辈也渐渐没了耐心。

阮光锋建议,要用家人愿意接受的方式科普,比如得会用老人喜欢的表情包,科普的时候,尽量先说点好话让他们愿意看。“很多人不敢在家庭群里面科普,但是你一定要坚持,因为如果你的家人看到你经常去发一些科普信息,他们会慢慢接受你的立场。”他还给出了两条“家庭科普”建议:多关爱、找盟友。

也有专家指出,需教会老年人些辨别真假信息的“小常识”:例如标题耸人听闻的就别打开看了。不过,要想改变老年人易受科学流言影响的现状,也绝非易事。对此,专家呼吁,年轻人自身要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小学有关科学的课,目前多数聚焦技术,应该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希望通过下一代科学素养的建立,逐渐扭转现状。”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