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定妆照
《玉簪记》定妆照
罗晨雪唱出年轻一代的艺术水准
爱情是昆曲舞台永恒的主题,不同于《牡丹亭》的浪漫、《长生殿》的厚重、《玉簪记》属于典型的小清新式恋爱。今晚,上海昆剧团的看家戏《玉簪记》将由更年轻的“昆四班”接过传承棒,在上音歌剧院一连演上两场。青年一代在新剧场里上演全新的传统戏,让六百年历史的古老昆曲焕发崭新气象。
经典伴成长
还在江苏省戏校昆曲班学戏时,罗晨雪的家人买了很多碟片给她学习,其中就有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和张静娴主演的昆剧《玉簪记》。今晚这一版里,岳美缇任总导演,张静娴任艺术指导,要顶着老师们代表作的压力唱出上昆的水准,唱出年轻一代的艺术水准,罗晨雪坦言并不容易。她曾在戏校学过《琴挑》和《偷诗》,但这次创作仍是全新的,得推翻重来。张静娴鼓励她:“不要过于在意细节上的不同,人物情感的表达是否到位才是关键。”
对于胡维露来说,《玉簪记》是她进戏校后正式学习的第一出昆剧剧目,其中《琴挑》一折,是她跟随岳美缇学习的第一出折子戏。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岳美缇对潘必正第一个出场时的描述:“你们要想象一个秋天的夜晚,非常安静,月光洒在肩上,一个人感觉好似有些心事,踱步到院子里。心中有了所想,然后把台步和眼神都融入到这个情境中,这个出场才能找准基调。”不知不觉中,《玉簪记》陪伴了她二十多年的艺术成长之路,直到今天。《玉簪记》涵盖昆曲巾生极为丰富的表演手段,从曲词、唱腔,到小生的步法、指法、眼神、水袖运用都非常经典。《玉簪记》俨然成了胡维露每个阶段用来审视自己在唱念做表上是否长功、是否进益的最佳作品。
舞台见传承
1985年,上海昆剧团重新整合《玉簪记》剧本,5月《玉簪记》首次改编演出,俞振飞一连看了三场,他曾评价:“这个戏改得很舒服,裁剪得当,简直令人感到原来就是那样的。”1989年,上昆复排《玉簪记》,由岳美缇饰演潘必正,由张静娴饰演陈妙常。三十年来,《玉簪记》在国内外享誉盛名,不仅是上海昆剧团的传统经典名剧,也成为其他各大昆剧院团竞相学习的作品。
六十年从艺生涯走过,张静娴的心中还留存着当年跟朱传茗、姚传芗、沈传芷老师学《玉簪记》中《琴挑》《偷诗》《秋江》的风范。《玉簪记》虽然是个轻喜剧,但非常讲究,演员排戏一定要走心,理解追求“深和透”,表演做到“准和精”。首演前,张静娴问罗晨雪:“你晚上睡得着吗?睡得着,说明压力还不够。”从在戏校学戏时的一知半解,到舞台演出的多年实践和磨炼,罗晨雪和胡维露一点一滴地将自己的生命体悟和现代审美理念,通过程式化手段融入戏中。
为配合青年演员的形象气质和现代观众的观剧需求,此次经典版《玉簪记》对舞美、服装、音乐、表演都进行了全方位提升。灯光雅致,服饰、妆面清新,舞台布景将现代感融入春夏秋冬。作曲周雪华也为这部戏重新调整配乐,最后一折《秋江》增加了【下山虎】【五韵美】两段曲牌,使唱腔成套,载歌载舞,触动人心。
《玉簪记》与几代上昆人的缘分,在一方舞台流转。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