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股市扩容,IPO实际上是一种显形扩容,市场的隐形扩容实际上规模比IPO要大得多,非流通股的解禁是翻倍的隐形扩容,还有一种隐形扩容是可转换债券,现在是债券,不久的将来转股又是一种更大规模的股市扩容。
以前再融资路径有配股、增发、定向增发,现在主要是发行可转债。今年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今年至今可转债募资金额达2559.34亿元,较2018年全年增长225%。今年10月底发行的浦发银行可转债,规模高达500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市场波澜不惊。本周发了11个可转债,发行总规模为138.73亿元。
今年来,属于小众的可转债走势火爆,几乎是上市即炒。当下市场可转债市场形成了如下几个套利模式:
第一,炒作模式。今年来可转债几乎都在面值以上交易,由于目前属于债券,每年还有利息,所以上市后炒作资金蜂拥而入,即便未来的转股价远大于当下的市价,上市后照炒不误。例如:浦发银行转股价为15.05元,而现在市价为12.48元,如果看好浦发银行,市价买入比买可转债以15.05元转股要便宜得多,但浦发银行可转债硬是从104元炒到如今的108元。转股是一个远期的方案,现在炒高可转债到时转股期咋办?总有办法,降低转股价是一个过去经常采用的办法,反正这种选择权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资本运作上又多了一个路径。
第二,上市公司快速套利模式。其实采用可转债进行再融资给了上市公司一个快速的利益输送。不信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近期可转债的上市,那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手中的原始股筹码还在手中,获得可转债发行批文后,大股东按比例获配大笔可转债,没有限售期可以一并上市,差不多有10%的获利等于送钱给大股东,而且是快速套利。所以近期出现了可转债上市大股东清仓式抛售的现象。比如,顺丰控股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深圳明德控股发展有限公司在上市之日减持其所持有的顺丰可转债3500万张,占发行总量的60.34%,大股东清仓式减持收益约为1.75亿元。这钱来得也太快了。这不是个案,而是当下可转债上市的标准操作方式和套利模式。
第三,股权质押纾困模式。如果您仔细去研究当下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去查一下这些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情况,会发现这些公司多多少少都有大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对这些上市公司而言,这也算是纾困的一个手段,可以快速来钱,问题是股权质押的风险并不在上市公司,而是在金融机构了,大股东将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时已经拿到了真金白银,如果再给其输送利益,这也太过分了吧。
第四,散户赚小钱模式。市场对可转债的申购热情不减,目前中签率在0.005%至0.1%之间,由于个人投资者申购可转债无需股票市值,也无需资金,只需要股票账户就可以申购,且最高上限可达到100万元,中签了保证交款即可,一个账户满额申购可获1000个编号,所以算下来可转债的中签概率要比新股高很多。今年可转债上市90%达到了正收益。
当下的可转债市场是一个大股东大块吃肉、小股东跟着喝汤的市场,不过有点肉汤喝喝也还是不错的,所以,对这个市场投资者可以参与,赚点小钱也是不错的。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