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从我们的生活和手机绑在一起以后,机不在手,魂不守舍的现象大有人在。然而,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老年人颈椎、眼睛带来麻烦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该如何正确、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电影《手机》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看来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慎动手指
李颖
我的一位老年朋友热衷养生,但凡手机里面出现什么药疗食疗信息,不分好歹照单全收,还第一时间转发微信群朋友圈极力推荐,说是健康信息大家共享。今年刚刚入夏,她收到一条转发信息,就给五岁的孙儿排队去敷“三伏贴”,没想到幼儿娇嫩的皮肤被药物里的化学品烫伤,红肿灼热疼得日夜啼哭,老友十分懊恼,后悔莫及。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自身不具备科学养生常识,盲目跟风深信不疑。笃信“日行万步暴走养生”,结果伤了膝盖举步维艰的大有人在;偏信“饮食清淡粗粮为主”,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的时有报道。
微信流传甚广的,还有根本没什么科学依据的所谓“食物相克”,都被养生学家一一破解:“牛奶和香蕉、柿子不能一起吃”,真相是有些人乳糖不耐受导致肠胃不适;“鸭肉和梨子不能一起吃”,是因为两样都性质偏寒伤脾;“西红柿里的维生素C与虾蟹一起吃会砒霜中毒”,够吓人的吧?真相是要有毒害效果,得一次吃下去150公斤虾蟹!
转发养生之类不科学不靠谱的信息,误导自己和朋友,危害性还在可控范围。更有些人平日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时事,法律意识十分淡薄,要是看到牵涉到某些个人隐私或者负面“报道”,或者牵涉到国家安危的那些信息,想也不想就信手点击转发,没准还会触犯法律追究刑责,那可就害人害己后患无穷了。
老年朋友们,对手机微信里的海量信息,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万不可盲目跟风。在转发信息的时候,切记:慎动手指!
不用手机又何妨?
林喜二
当下,手机越变越智能,开门七件事足不出户便可手到擒来,大数据的魅力可下抵三岁娃娃上撩九旬老人。
母亲却依然是银行每月领工资长队的一员,不愿使用我教她的手机银行软件,母亲和长辈们排队时都无比享受每月一期一会的纸币的温馨。在她眼里,年尾给小辈发压岁钱鼓鼓的红包,远胜微信里一串稍纵即逝的红包数字。近年,她也爱上手机朋友圈,直至引发中度白内障才接受医生的劝告上机适可而止。母亲喜热闹,一张关于陪伴外婆身边的儿孙辈都在看手机的漫画,给她触动很大,遂立规矩让家人聚餐时不玩手机。她从迷恋微信“养生”“鸡汤”文到自律放下手机,最终回归阅读听广播的安静生活,每日花在健身路上的时间,使母亲年近八旬仍箭步如飞,晚年人生无比精彩。
笔者还有位智慧的长辈,饱经风霜、勤俭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搬家几次电话机号码从未改变且一直不喜欢用手机。数年前曾有老友以手机相赠遭其婉拒,最近终于见他与时俱进拥有了一部,他坦言外出时一机在手确实方便。问其为何不用微信,他语出惊人:其实每天关注的手机信息中99%是无用信息,何必为1%投入99%的关注?他热衷看报、看电视、莳花弄草。他精力充沛,时有习性相近的邻居、友人频频前来聊天聚会,忙得不亦乐乎。老人家始终保持着那份率真。不用微信的他是众人眼中的“少数民族”,自然被簇拥呵护。
信乎?不看手机未必不识天下事,不用手机里的那么多玩意儿未必落伍,拒绝被“信息”绑架,以不变的修炼应万变的世界,老而弥坚。
差点上当受骗
范正青
老年人虽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难免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那天中午,我正在吃饭,手机铃声骤起,里面传来一个中年男人急吼吼的话音:“喂!喂!你听好,你的儿媳妇被我们抓了,快打2万元到指定账户里,钱到就马上放人!不准报警,否则撕票!”我脑子里“嗡”的一声,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老伴见状,提醒我遇事不要脑子太热。对啊,莫非是骗子?正在犹豫时,电话里的男人更加咄咄逼人:“你要掂掂分量,钱和人哪个重要?”这时,电话里又传出女人的哭泣声和呼救声,果然是儿媳妇的声音。我向来胆小怕事,现在遇到这种事情,如何是好?救人要紧啊!看来只能“破财消灾”。我匆忙出门准备去银行汇款。
刚出小区门口,遇到了社区民警小胡,他见我神色慌张,问什么事,我语无伦次地将儿媳妇被绑架的事告诉他,小胡立马说:“这是网络诈骗!”他让我一起去派出所,几个民警都对我说,你要冷静,先打电话与你儿媳妇取得联系。经民警点拨,我终于头脑清醒起来。当我通过视频看到儿媳妇安然无恙时,我连连拍打着自己的脑袋:真糊涂,我差点上当受骗啊!
掐指算来,我玩智能手机也有五六年了,一些基本功能早已熟悉,平时自己喜欢看看报纸、电视新闻,在和别人探讨起此类问题来,思路煞煞清,对骗子的套路很是了解,可是关键时候却“出洋相”,2万元差点打水漂。看来,玩手机要头脑多根筋,一定要保持清醒,遇事要谨慎冷静,正如民警同志所说,凡是与钱搭界的事情,要三思而行!
这也是打扰
刘笑冰
教老爸用微信,我说:第一栏的“微信”,好比你一个个朋友的家,你去拜访过,就会出现在这里,要发信息,只要在这栏找到他名字即可;第二栏的“通讯录”好比以前手抄通讯录……
现今互相串门不常见了,微信联系似可比作串门。只是串门很少有频繁上别人家的,那样会打扰人家。而现在有些老年朋友,经常给别人发一些自认精彩的链接、视频等。偶尔如此,且内容精彩靠谱,当然受欢迎。但我有两位70岁以上的微友,一位喜欢舞文弄墨,隔三差岔五把自己的微博转发给我,并配以“请指教”等谦词;一位喜欢朗诵,三天两头把自己的朗诵作品和做成问候图案的个人照片发给我,还语音私信我看他的朋友圈拉赞。刚开始出于对长者的尊重,我都认真拜读聆听加赞。后来发现他们发的频率更高了,我有点吃不消便不再回复。可他们还是照发。估计是群发并不留意谁回谁不回。出于对眼睛的保护和对所摄取知识的过滤,微信上的东西一般我不看。还有一位60好几的朋友,一加上她就发现朋友圈只有她的信息,其他人的都被淹没在她的汪洋大海中,连着几天这样,我耐着性子数一下,她每天都要发近200条链接。自然,我果断“不看她”。
鲁迅先生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即便没这么严重,让人反感是肯定的。退休和在职对时间自由支配的程度不一,年龄不同喜好会有区别,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频繁私信别人、给自己拉赞、海量发朋友圈、做广告,都不可取。
微信免费,但也要省着用,不然也是一种打扰。
见字如面
周伟民
表情包,画面生动,丰富多彩,几乎囊括了人间所有的表情,手指一点,你对朋友发的帖子的看法,对朋友的问候和祝福,也都能用生动的表情包传递给对方。一开始,我也很喜欢,也收集了不同系列的表情包,有时也会用。但对有些朋友滥用表情包,渐生腹诽。
一大早起床打开手机,铺天盖地都是“早上好”的表情包,有的人会发三四个不同内容的“早上好”,有画面,也有文字,还有动画,真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有时对我发的文章或言论,表达赞同和欣赏的,发一个表情包也就算了,有的会发一连串的四五个跷大拇指、鼓掌,或欢天喜地的表情包。过分的热情常会给人虚假的感觉。这些批量生产、统一格式的表情包,表达的是发包人的真心实意,还是裹着漂亮外衣的敷衍了事?我常常怀疑。所以,我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删除表情包。
我还是很怀念过去书信往来的年代,朋友间,包括恋人间,主要靠书信来往,收到来信,看着熟悉的字迹,就像是握着朋友温热的手促膝谈心,很温馨。50年前我和妻子热恋那会儿,几乎每星期要互相往来两封信,见字如面啊!那种感觉真好!我至今还珍藏着我们全部几百封情书。在微信上,我也更希望看到朋友的文字,有时候,短短的几个字:“最近在忙点啥?”“最近身体还好吧?怎么好久没见到你报上的文章了?”“什么时候一起吃顿饭,聊聊?”就感觉特别温暖,在当下
通信发达的年代,再用书信交流已不现实,但写几句简略的话语,把真情诉诸文字,应该不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