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之眼
勺嘴鹬
震旦雅雀
黑脸琵鹭
滩涂湿地
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现场
荷兰花海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期申遗成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高度认可,为我国赢得了环黄海生态圈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开创了盐城以生态为话题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境界。
珍惜世遗荣誉、扛起世遗责任、放大世遗效应。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系列遗产,一期位于盐城市境内,二期分布在上海、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江苏等地。申遗成功以来,盐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这片遗产作为应有责任与担当,主动融入全球生态系统治理,迅速谋划、科学部署“后申遗时代”黄海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专门研究制定《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以下简称《纲要》),促进世遗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竞争优势,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湿地美美与共。
“三步走”扛起世遗责任——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
作为遗产保护地,做好“后申遗时代”工作,是盐城的国际生态责任,也是盐城提升遗产“含金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纲要》提出“三步走”工作目标,精心绘制黄海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路线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
第一步,到2021年,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实现全面保护,管理监测、研究和能力建设体系初步形成,遗产地公众教育普遍开展,盐城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枢纽作用明显,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成为国际公认的湿地遗产交流合作平台。以盐城为核心的候鸟迁飞路线城市联盟成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合作框架初步形成,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功。
第二步,到2025年,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汇集,专业精英人才荟萃、生态修复亮点纷呈,保护管理水平走在全球前列。以盐城为核心的候鸟迁飞路线城市联盟国际影响力显现,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合作框架成为地区间互惠互信的平台,遗产交流合作成为常态。遗产地生态和全球生态旅游目的地影响力显著提升,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实现整体系统保护,现代化展示、体验体系全面建成,遗产价值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
第三步,展望2035年,这块太平洋西海岸亚洲最大的广袤滩涂、辐射沙脊、百万只候鸟和各类动植物的栖息家园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河海安澜、碧水畅流、鱼翔浅底、鹤舞鹿鸣、候鸟欢飞、游人如织”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品牌享誉中外,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合作模式成为地区间合作典范,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在黄海生态区乃至全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守护世界自然遗产——
主动融入全球生态系统治理
黄海湿地遗产,有大面积的海上潮间带辐射沙脊群,有超过680多种脊椎动物,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湿地遗产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世遗荣誉不是“终生制”,联合国专家每年会对遗产进行监测、评估,必须以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保护好、管理好这块金字招牌。
盐城认真履行好《世界遗产公约》《湿地公约》等国际公约,更加主动融入全球生态系统治理,将成立盐城市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市遗产保护工作,构建以盐城市湿地与遗产管理办公室为主导、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为平台、黄(渤)海湿地研究院为支撑,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政产学研”组织保障体系,切实肩负起保护世界遗产的历史使命,守护好这块宝贵的自然遗存。
世界遗产是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皇冠明珠”。《纲要》指出,盐城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有关国际公约要求,坚持严格保护,世代传承,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挥黄海湿地环境资源法庭作用,建立黄海湿地保护执法协作机制,依法查处侵占、破坏黄海湿地等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涉及遗产地的项目审批,从源头控制和预防环境污染。组织编制黄海湿地保护规划,明确黄海湿地保护的区域范围、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保护重点、保障措施、保护投入和利用方式。
增强遗产传承活力——
用国际化语言讲好盐城故事
世界遗产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纲要》提出,盐城将积极承担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秘书处职责,总结推广盐城申遗成功经验,帮助区域内城市开展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修复与管理,助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申遗工作,合力推进二期申遗目标如期实现。
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有利于凝聚保护共识,也有利于遗产地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今年9月份的湿地国际会议上,盐城发布了黄海湿地的LOGO。《纲要》中提到,下一步盐城将统一遗产地对外形象标识,设立盐城世界遗产地门户网站、创建遗产地微信公众号。建设盐城湿地遗产博物馆、城市湿地公园,促进保护展陈、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各有关地区围绕珍禽、麋鹿、勺嘴鹬、黄海辐射沙脊群等资源,打造特色主题馆。在文学艺术作品、科普读物、中小学的地方校本课程教材、旅游指南和专业工具书中体现盐城湿地遗产内容,进一步扩大盐城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给盐城带来了全新的国际视角,盐城从此有了和世界对话的信心和底气,找到了与国际对话的“共同语言”。《纲要》指出,盐城将每年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全力打造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湿地保护年度盛会。加强与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湿地国际等国际组织合作交流,建立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城市联盟,推动沿线城市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每年举办盐城国际观鸟节和观鸟装备展,打造成为国际上“爱鸟、观鸟、护鸟”的组织和人士交流、分享的国际节日。积极筹办世界湿地生态旅游大会,用国际化语言讲好盐城故事。
推进遗产可持续发展——
“有风景的地方会有新经济”
申遗极大提升了我们城市的知名度,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纲要》提到,盐城将大力推动生态旅游,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度,围绕“遗产+”新经济,制定遗产地生态旅游规划,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重点改造提升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中华麋鹿园,新建盐城野生动物园、袁家尖度假岛,加快改造提升新洋港老街、黄沙港渔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弶港世遗小镇,完善提升野鹿荡特色生态旅游,科学实施蹲门退养区生态修复。探索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有效路径,实现“有风景的地方会有新经济”美好愿景。
《纲要》提出,盐城将积极推进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完善黄海生态国际合作机制。深化能源领域开放合作,打造黄海区域绿色能源体系。整合环黄海创新资源,联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建立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城市市长会议等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加强环黄海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贸易便利化。
保护和管理好世界自然遗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社会参与。《纲要》指出,盐城将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吸引国内外湿地、遗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驻我市研究院,设立研究机构,从事湿地遗产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等领域研究工作。鼓励支持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与盐城师范学院等本地高校合作,共同开办特色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遗产地保护人才队伍。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NGO组织开展遗产保护定向捐赠。
文/陆荣春
图/杨国美 戚晓云 孙华金 孙海鹏